二十多天的阴雨连绵,终于在老天停歇那日画上了句号。出于对家乡秋收的牵挂,我陪同孙其昌先生——笔名子耕,踏上了回故乡的路。
我们前往前衡鱼村,来到康王河下游与平阴县交汇处的重要水利设施——《十二控闸》。这里是抗洪排涝的关键节点,也是子耕先生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坐标。
漫步在康王河南岸大坝上,子耕先生不时停下脚步,用镜头记录着河岸的变迁。他向我讲述,1978年7月13日那场洪水曾冲袭这里,1979年全县动员三万人上阵治理。那时的他,正担任大队长,带领群众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靠小车推,用人工传递,一锨一锨地把河加宽加深。"他的叙述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站在十二控闸上,子耕先生指着南坝下的过路涵洞,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告诉我,为了方便浇地用水,他曾亲自前往查庄煤矿求援,带回几十米大口径钢管,组织村民日夜加班铺设在大坝下。这一工程使村里坝南近千亩良田实现了永久性自流灌溉。
随后,他踏着泥泞的小道,独自前往河岸对面绿树成荫的小岛,拍摄雨后清晰的景色。高中毕业后担任村大队长的那段岁月,是他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如今,这片土地对他而言,满是乡愁与眷恋,对乡里乡亲更是充满了亲切与不舍。
一路上,不时有去田间劳作的乡邻远远望见他,便上前亲切握手问候。那是对他多年来为乡邻操心排难的真挚感激,场面令人动容。
"退休之后,有时间就想回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来转转。"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业余词作者和摄影爱好者,这里有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在记录下满是青春回忆的画面后,我们前往探望子耕先生十分欣赏的优秀青年企业家——985山东大学高材生、山东科创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怀强先生。我们参观了生产车间,交流了企业管理与经营经验。
一天的行程充实而难忘,既有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忆,也有对家乡发展的殷切期盼。正如子耕先生所说:回忆人生,其乐无穷。
孙启昌(子耕)简介:山东肥城人,文学爱好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泰安文学功勋人物,肥城市文联名誉主席、桃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