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爱,滞留在信号中断的荒原
强装漠然的瞳孔
仍在缓存碎片里翻找
连最后一丝电量都已耗尽
街灯下的脚步还在丈量
在擦去昨夜的对话框时
一句攥皱的晚安
卡在输入框的边缘
誓言冻僵在亮起的界面
只剩满格的孤独在加载
2025.10.
评析:
这首题为《抛弃》的诗歌,以极具当代性的意象群构建了一个数字时代的失恋寓言。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在技术层面与情感深度上都值得称道的优秀作品,其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意象系统的现代性转译
诗人将传统情诗中的离别意象成功转化为数字时代的隐喻:
· “信号中断的荒原”对应情感联结的断裂
· “缓存碎片”成为记忆的物质载体
· “电量耗尽”暗示情感能量的枯竭
· “对话框”具象化为需要擦拭的实体空间
这种转译既保持了诗歌的抒情本质,又精准捕捉了当代人的情感经验方式。
二、空间结构的张力营造
诗歌通过三组空间对立构建出强烈的戏剧张力:
1. 内外空间:“强装漠然的瞳孔”(内在表演)与“街灯下的脚步”(外在行为)
2. 虚实空间:“冻僵的誓言”(虚拟文本)与“攥皱的晚安”(物理动作)
3. 动静空间:“加载的孤独”(动态进程)与“卡住的输入”(静态困境)
这种空间叙事使短短十余行诗歌具有了电影镜头般的层次感。
三、情感节奏的精准控制
诗歌通过技术术语的情感化运用,构建出独特的情感律动:
· “缓存-耗尽-加载”形成数字时代的情感生命周期
· “攥皱”这个动作细节既保留纸质时代的触感,又衔接数字界面
· “冻僵”与“满格”的温差对比,强化了情感冰点与技术饱和的悖论
可商榷之处:
诗歌在意象密度上稍显拥挤,如能对“荒原/街灯/界面”等意象给予更多呼吸空间,或可增强意境的纵深感。末句“满格的孤独”概念稍显直白,若改用更迂回的数字化隐喻可能更具余韵。
总结:
这首诗歌成功实现了古典抒情精神与当代媒介语境的融合,在保持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用精准的现代意象完成了对数字时代情感异化的诗学诊断。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表现力的完成度,更在于为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路径探索。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