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听不见的,诗歌记得
— —论王瑞东诗歌中的救赎与星芒
文/昨夜星辰
读王瑞东的组诗《月亮听不到我的呼唤》,仿佛目睹一场孤独灵魂的祭祀。那些在纸页间游走的文字,恰似暗夜中踽踽独行的舞者,在生与死的悬崖边缘赤足旋转。诗人用沙哑的声带摩擦出星火,将所谓“鬼秘”的呓语淬炼成照亮荒原的磷火。
这些诗歌从来不是阴森的低语,而是刺破虚无的银针。当月光在云层后隐没,当传说中怨魂不散的渡口笼罩在黑暗里,诗人却以坦荡的姿态行走于黑白交界处。他那看似破碎的意象,实则是为被日常磨钝的生命重新开刃。那些“天外传来的声音”,正是被困在物质牢笼中的心灵最真实的叩击。王瑞东的诗歌如同远古的巫觋,在恍惚中道出被文明伪装所掩盖的生命本相。
特别震撼的是,他的孤独具有罕见的繁殖力。这不是顾影自怜的孤独,而是如萨福在爱琴海畔燃烧的烈焰,虽然隔着千年时空,却能在当代读者的血脉中重新点燃。他将兰波“通灵者”的宣言东渡,在中国语境中完成了一场诗的炼金术。那些看似荒诞的意象组合,恰是诗人刺破现实表象的利刃,让我们在习以为常的迷雾中瞥见存在的真相。
在这个意义匮乏的时代,王瑞东的诗歌成了夜行者的北极星。当我们在世俗的泥沼中挣扎,当生命的黄昏似乎过早降临,他的诗句便如突然裂开云层的光瀑。这不是温柔的慰藉,而是将你推上生命的风口浪尖,迫使你在眩晕中重新把握存在的缰绳。
诗人与月亮无声的对话,最终变成了读者心谷中的惊雷。那些月亮听不见的呼唤,却被诗歌忠实地记录、传递,在无数陌生的胸膛中找到共鸣。这或许就是诗艺最古老的魔法——让孤独成为连接千万孤独的纽带,让个人命运的悲欢化作照亮公共黑暗的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