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坚持,行书间的修行
文/高金秀(甘肃)
行书兼具楷书的端庄与草书的灵动,行云流水的韵味让人偏爱,却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小学时,老师握着我的手教楷书,“横平竖直”的教诲与作业本上的红圈圈,让我懵懂懂了“字是人的脸面”。偶尔瞥见老师教案上的行书,连带自然的笔画,在我心里埋下了向往的种子。
中学学写行书才知,楷书是“站”,行书是“走”,这“走”的学问深着呢。楷书笔画独立,而行书讲究“笔断意连”,提按顿挫间全是节奏。我总急于求成,横折转折要么太尖要么太圆,撇捺不是拘谨就是乏力,看着同学笔下的流畅字迹,心里又急又沮丧。
但年少的向往没被磨灭,闲暇时我总铺开稿纸,握着磨得温润的钢笔临摹名家碑帖。写错了就擦,写累了就看看窗外,慢慢发现练字练的也是心境——浮躁时字迹潦草,平和时笔画沉稳。如今再提笔,笔尖滑动自然,笔画连带流畅,翻看旧日练习稿,才懂“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深意。
写好行书,需楷书为基、勤奋为翼、心境为魂。那些墨染的时光,不仅让字迹生韵,更教会我坚守的力量,这便是行书给予的修行。
行书之难,难在坚守
行书受欢迎,正因它雅致实用,既有楷书端庄,又有草书灵动。可越讨喜的字体,写起来越不易,多少人爱它的洒脱,却在练习中屡屡受挫。
我对行书的痴迷,始于中学老师黑板上的示范。可真正临摹才发现,行书的“笔断意连”远比楷书的横平竖直难把握。撇画要么僵硬如木棍,要么飘若柳絮;捺画不是收笔仓促,就是拖沓冗长;横折转折生硬,破坏了整体流畅感。身边不少人练了几年便放弃,我也有过撂笔的念头,却终究不甘心。
作为小学老师,每天批改完作业,我都会挤时间练字。对着字帖揣摩笔画起收,写错了就擦,纸都起了毛边;为练力度,反复练习提按顿挫,手指被笔杆硌出红印也不觉得累。慢慢的,笔画连贯了,结构匀称了,力度也收放自如。
没有天生的好字,只有后天的坚持。行书之难,难在笔法,更难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那些反复打磨的点撇横捺,终将在岁月里沉淀成最美的风景,让每个执着笔墨的人,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笔墨流年,行书入梦来
行书最是烟火气,兼顾日常书写的便捷与书法美感,可好看却难写。我的书法之路,始于小学田字格,“横要平,竖要直”的口诀,老师握着手教写字的温度,至今难忘。那时总觉得楷书拘谨,老师教案上的行书如飞鸟般舒展,让我心生向往。
中学接触行书才知,楷书是基础,行书是升华。可我急于求成,写出来的字要么生硬割裂,要么绵软无力,横折、撇捺更是难点,被老师批注“缺乏连贯”“力度不足”。但我没放弃,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就对着《兰亭集序》等名家字帖反复临摹,难写的字练几十遍,累了就看看晚霞,琢磨字帖奥妙。
后来练力度,专注到墨水溅到手指、稿纸,那些墨点倒成了别样印记。如今,练字已成日常,夜深人静时铺开素笺,笔尖滑动间,笔画自然连带,渐渐有了自己的意趣。
写好行书从不容易,它见证了我的坚持与成长。笔墨流年里,行书不仅让“脸面”愈发体面,更藏着岁月沉淀的力量,成了我心中最美的修行。
作者简介:高金秀,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人兴趣爱好广泛,写作,论文,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剪纸,手工制作等,都是国家级一等,二等,优秀奖。公开课也比较成功,得到评委好评。在教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奖。得到大家好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教育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