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过桥米线
文/菊花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在济南住了几天,大女儿为我们带来诸多惊喜。中午饭基本都在外面吃,大酒店或小饭馆 ,各有特色。济南特色美食烧饼夹咸菜,最让我吃惊意外。烧饼烤制的又脆又香 。扒开是两张皮,没有实心,是空心烧饼。然后把赠送的咸菜塞进去一起吃。烧饼夹咸菜,味道实在难以恭维。我不喜欢盐超标,直接吃烧饼,香脆可口,味道好极了。而过桥米线的吃法更出乎我的意料。
那是一天中午,在一个小饭店吃饭。我们娘仨找好座位,女儿们点菜。服务员端来一个大盘子,盘子里有一个特大号碗,碗盛白色汤汁,里面放着不少食材,上面漂着几个红色丸子和几条绿色韭菜段,还有两小碗米线。服务员用笊篱送来几片白色牛肉,放进大碗,说是刚从锅里捞出来的。女儿把米线放进大碗搅和好, 再从大碗里捞出米线和其它食材放进小碗,每人一碗。我赶快尝尝味道怎么样?汤汁太烫了,吹了半天才能入口。原来上面漂浮的红色丸子是鸡蛋做的,里面的食材有豆腐丝、菌菇、豆芽菜、肉片和米线。汤汁清亮不油腻,味道也不错。墙壁上的宣传栏说:“风味云南,过桥米线。老母鸡、牛大骨,好汤熬足八小时。五星大厨为你带来地道云南味。”不过,说实话,这里的过桥米线与我在云南昆明吃的过桥米线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在云南昆明吃过桥米线还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1994年8月,我跟着校长去云南昆明市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学研讨年会,我的拙作论文在大会上被评为二等奖。高兴之余,想庆祝一下,吃当地美食犒劳一下自己。在昆明市的一条大街上找到一个小饭店,门店主打美食是过桥米线。进门后,服务员递给我一张菜单,问我要多少钱的?有三元一碗的,有五元一碗的。那时工资低,月工资一百多块钱,自己又不懂当地美食的吃法,只好要了最便宜的,三元一碗的。前台缴费后,服务员很快端来一个大盘子,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特大号碗,(从来没见过的碗,好像一个盆子),里面盛放着多半碗汤汁,汤汁上飘浮着厚厚的褐色油层,没冒热气,但很烫手,香气扑鼻,食欲大增。盘子里还有好几个小盘子,盛放着当地的蔬菜和食材,一小碗白色圆面条,还有一个盘子放着红色的生肉片。看着这一切,我傻眼了,不知道怎么吃?服务员一看我是个外地人,不会吃这美食。她教我:“先把肉片放进汤里,搅和一下,生肉就烫熟了,再把蔬菜和其它食材放进去,先放生食材,烫熟后 再放熟食材,最后放米线。米线是大米磨成粉制作而成,不是北方的面条。搅和好以后,再捞出来,盛放小碗里,就可以吃了。”原来过桥米线是这样的吃法啊!第一次领教了云南美食的别样吃法和风味,还增长了见识,第一次知道大米粉制作的圆面条叫米线。
因为汤汁太烫,只好慢慢吃,一顿饭吃了半个多小时。吃饱喝足,感觉很爽,好吃不贵,美味留香。吃完饭,看到那张菜单上还有文字。仔细看了看,才知道过桥米线的来历:
在清朝时期的蒙自,有一位勤奋好学的书生。他为了考取功名,每日在湖心岛专心苦读。他的妻子非常心疼他,每天要走很远的路给他送饭。有一天,妻子发现送去的饭菜很快就凉了,担心他吃了凉饭坏肚子。于是,就把家里的老母鸡杀了,炖成一锅鸡汤。鸡汤上覆盖一层厚厚的浮油,可以保温。当妻子把饭送到湖心岛时,鸡汤还是热的。她把米线和配菜放入鸡汤中,书生吃的津津有味。书生因妻子每日送饭要过桥,就把这种食物叫“过桥米线”。从此,这种吃法就流传下来。
过桥米线于1995年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云南饮食文化的代表符号。
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经营云南过桥米线的饭店,不过名字相同,吃法和内含却有很大差异。
【作者简介】菊花,退休教师,前半生在邢台隆尧县教中学,后调到邯钢一小教书。爱好文学,主要写回忆录、游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