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河畔的铁轨明灯
一名老工长与白马线路工区的岁月长歌
文/朱正强
乌江奔涌,铁轨蜿蜒。在渝怀铁路深处的白马工区,一位老党员工长怀揣初心,奔赴这座乌江河畔的“孤岛”。面对饮水艰难、住宿拥挤、安全压力如山的绝境,他以“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凝人心、强技能、育新人,在幽暗隧道与崇山峻岭间,不仅改写了工区的落后面貌,更用坚守与担当,将“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铸造成照亮岁月的明灯。这段镌刻在乌江河畔的奋斗往事,既是一位涪工人的生命答卷,更是一代涪工人薪火相传的精神缩影。
首篇·赴任乌江河畔
乌江奔涌铁轨长,工区孤畔锁崇冈。
调令如钉凝壮志,初心似炬照蛮荒。
饮冰卧棘寻常事,护路安澜日夜忙。
莫道山深行路远,丹心一片铸钢强。
第一章 调令如山,赴任乌江河畔的“孤岛”
一纸调令,像一枚沉重的道钉,将我的人生轨迹从川黔线渝黔交界的石门坎养路工区,牢牢钉在了渝怀铁路乌江河畔的白马线路工区。彼时,渝怀铁路刚刚穿越武陵山区的崇山峻岭,这条承载着西南地区运输希望的钢铁大动脉,在乌江河畔的崇山峻岭间蜿蜒,而白马线路工区,便是这条动脉上一个偏僻却关键的“脉搏点”。
告别了熟悉的川黔线,我怀揣着十九年工班长的经验与忐忑,踏上了前往白马工区的路途。越往山里走,人烟越稀少,当乌江那波涛滚滚的江面出现在眼前时,我才真正明白“偏僻”二字的分量。工区坐落在乌江坎上,与对岸的白马镇隔江相望,却仿佛隔着万水千山——要想上街买米买菜,得先沿着陡峭的山路往下走五十多米到江边,乘坐摇摇晃晃的小木船渡过湍急的乌江,再爬上百多米的陡坡,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十公里,才能抵达白马镇。这一来一回,大半天的时间便耗在了路上,职工们的生活物资,全靠这“水陆联运”的艰难跋涉。
刚到工区,班长洪传敏便向我详细介绍了这里的情况。每一句话都像一块石头,压在我的心上。工区共有职工10人、劳务工5人,其中退伍军人2人、老职工1人、工班长2人,而需要管理的长期防洪值守点2个、临时防洪看守点1个、长隧道看守点3处,仅看守人员就有18人,且多为当地招聘的劳务工。线路设备更是复杂:正线12公里,道岔4组,站线2股,3公里以上的长隧道就有2座,隧道和桥梁占比高达百分之九十,明山地段仅占百分之十。这意味着,大部分作业都要在幽暗潮湿的隧道里进行。
更让人揪心的是生活与安全的双重困境。洪传敏的声音里带着无奈:“工长,咱们这儿吃水是大问题,水质很差,烧开的水里全是白色杂渍,像掺了泥浆,取水口的石头都是黄的,矿物质超标,喝进肚子里总觉得发潮。住宿也挤,四人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屋,连工具房都住了人,夏天只有吊扇,热得像蒸笼。隧道里没有照明,作业时只能靠头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最头疼的是安全,全工区能胜任的防护员只有3人,可每个月职工要休息8天,有时候工地连防护都设不上,只能由工班长兼任。按规定防护员不能干其它活,可人员实在不够,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冒险违章……”
听着这些话,我的心凉了半截。职工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生活条件艰苦卓绝,安全压力如泰山压顶,这样的工区,如何保证行车安全与人身安全?渝怀线怎么会有如此恶劣的条件?工区附近只有一户村民,四周是连绵的群山,仿佛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那一刻,我心里矛盾极了,甚至萌生了回到条件稍好的重庆工务段的念头。
当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黑暗中,乌江的涛声隐约传来,像在叩问我的初心。我想起自己是一名老党员,党培养了我这么多年,难道要因为这点困难就退缩吗?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二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取得胜利,我这点困难,与他们相比何其渺小?十九年的工班长生涯,早已让“有困难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刻进了骨子里。既然来了,就不能当逃兵,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干出一番样子,把每一项工作做扎实、做极致,在铁路的沃土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那一刻,所有的犹豫与矛盾烟消云散。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白马工区的面貌,不辜负党和职工的期望。
第二章 凝心聚力,在困境中点燃希望之火
要改变工区的现状,首先要凝聚人心。我深知,人心齐,泰山移。职工们之所以士气低落,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条件艰苦,另一方面是业务知识薄弱、安全意识不足,导致工作中缺乏信心。于是,我把抓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首位,按照段和车间的要求,组织全体职工开展学习,让大家安心工作,拧成一股绳。
每天,我都会挤出1到2个小时,带领职工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业务知识和安全规程。我和班长亲自当教员,从最基础的安全常识和线路养护技术入手,一点点教,一遍遍讲。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制定了奖惩制度:学习后组织考试,成绩好的给予表扬和加分;每天排班点名时进行抽问,答对的奖励当日工作评分1分,答错的扣2分。
起初,有些职工不理解,觉得“干活都累得够呛,哪有精力学习”。但我坚持以身作则,每天第一个到学习室,最后一个离开,遇到职工有疑问,耐心讲解,直到他们弄懂为止。渐渐地,学习的氛围浓了起来,职工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钻研,大家互相提问、互相探讨,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除了思想和业务学习,我还注重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工区的养路机械,从捣固机、起道机到其他小型机具,都是职工们日常作业的“武器”。我提出“机具保养人人有责”的口号,组织大家每周用两个下午的时间义务保养机具,小毛病自己修,大毛病再送黔江修配所。起初,有些职工觉得这是“额外负担”,但当他们看到经过自己保养的机具运转更顺畅,作业效率大大提高时,渐渐明白了其中的意义。慢慢地,主动保养机具成了大家的习惯,工区的机具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再也没有因为机具故障影响过作业进度。
安全是铁路工作的生命线,尤其是在白马工区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安全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我反复强调“线路设备无小事,安全是天大的事”,要求职工们把安全意识刻在脑子里、落实到行动上。针对防护员不足的问题,我一方面向车间领导反映,恳求支持,另一方面在工区内部选拔责任心强的职工进行防护员培训,手把手教他们防护知识和应急处置技能。同时,我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坚决杜绝违章作业,哪怕任务再紧,也要确保防护到位、安全措施到位。
付出总有回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职工们的思想稳定了,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显著提高,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车间每月的验收检查中,白马工区的线路设备质量和台账管理多次被评定为优秀班组,职工的违章违纪现象大幅下降,安全上实现了“零事故”。轨检车检测时,我们工区的质量指标经常位居段前三名,职工们也因此拿到了轨检奖励,真正尝到了“多学多干多收获”的甜头。
更让我欣慰的是,工区里涌现出了一批业务骨干。唐宇、马亮凭借扎实的业务知识被提拔为技术员;王铭强、于浩、汪春龙、石兴海成长为优秀工长,挑起了管理重担。看着这些年轻职工一步步成长,我心里比自己获得荣誉还要高兴——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进步,更是白马工区的希望,是铁路事业传承的力量。
第三章 春风化雨,让“后进”青工蜕变“先进”
在白马工区的这些年,最让我难忘的,是曾其祥的转变。他的故事,像一束光,照亮了“教育育人”的意义,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用心浇灌,每一颗“种子”都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曾其祥是独生子,从小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长大,性格叛逆,缺乏责任感。他在部队当了两年义务兵后复员,被分配到涪陵工务段武隆线路车间黄草场线路工区工作。由于受不了工区的艰苦,他渐渐变得不安心工作,经常旷工。起初还会向工长谭长贵请假,后来干脆连假都不请,成了工区里的“老油条”。他不学习业务知识,几次定职考试都没通过,工资收入低,却还总向爷爷奶奶要零花钱。车间和段里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他都置若罔闻,甚至回家休假时超假不归。无奈之下,车间和段里决定将他开除。
就在这时,车间党支部书记何平联系到了曾其祥的母亲。他母亲哭着跑到车间,恳求领导不要开除儿子,说“再给孩子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给他换个环境,调到白马工区吧”。后来,他母亲找到我,当着我的面泣不成声:“工长,求您帮帮我儿子,他要是被开除了,这辈子就毁了。他在工作上、纪律上做得不对,您该骂就骂,哪怕打他,我们做父母的都支持!”
看着这位母亲无助的眼神,我的心被触动了。每个孩子都有变好的可能,曾其祥之所以变成这样,或许只是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关怀。我对他母亲说:“打就免了,但该管的我一定管,我会按照工区的制度来约束他,让他心服口服。”
曾其祥调到白马工区后,我并没有急于批评他,而是先找他谈心。起初,他态度冷淡,对我不理不睬。但我没有放弃,每天都找他聊几句,从家常聊到工作,从他的部队经历聊到未来的生活。我告诉他:“你是当过兵的人,部队教会你的不仅是纪律,还有担当。现在你是一名铁路职工,肩上扛着的是行车安全和旅客的生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了。定职考试通过了,工资能提高,生活能变好,这才是对你自己、对家人负责。”
慢慢地,曾其祥的态度缓和了。我安排经验丰富的老职工带他,教他线路养护技术,遇到他不懂的地方,我亲自示范讲解。同时,我严格要求他遵守劳动纪律,每天按时上班,认真完成作业任务。有一次,他在作业中操作不当,我当场指出了他的问题,严厉地批评了他。他低着头,没有反驳。下班后,我又找他谈心,告诉他操作不当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让他明白批评他是为了他好。
从那以后,曾其祥像变了一个人。他开始主动学习业务知识,遇到不懂的就问我或其他师傅;他每天按时上班,从不迟到早退;作业时认真负责,再也没有出现过违章操作。半年后,他主动报名参加定职考试,每天下班后都留在学习室复习,遇到难题就虚心请教。
考试成绩出来的那天,曾其祥拿着合格的成绩单,激动地跑到我面前,眼里含着泪说:“工长,我过了!我终于过了!”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我也替他高兴。他的父母更是喜出望外,专门请我到家里吃饭,席间不停地说:“谢谢您,工长,是您救了我儿子!”
如今的曾其祥,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叛逆的“后进职工”,他成了工区里的业务骨干,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真诚热情。他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管理者,不仅要管工作,更要关心职工的成长;不仅要严格要求,更要用心引导。有时候,一句温暖的鼓励、一次耐心的教导,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尾篇·薪火永照征程
岁月峥嵘鬓已霜,乌江边事总难忘。
昔年破壁开新局,此日传薪启后芳。
涪工精神凝铁骨,铁路魂脉续华章。
春潮漫卷山河秀,薪火长明向远方。
第四章 苦尽甘来,岁月不负追梦人
在白马工区的日子,有艰辛,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感动。我们的努力,不仅换来了工区面貌的改变,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关心。
职工们最关心的吃水问题,一直是我心头的牵挂。我多次向车间和段里反映,甚至带着水样去汇报,终于,在段和车间领导的努力下,2010年,工区的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我们从白马隧道中央的龙洞引入了清澈的水源,当第一股清澈的水流进工区时,职工们高兴得像孩子一样,纷纷接水品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1年,职工住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段在工区新建了一栋一楼一底的标准间宿舍,每个房间住两人,配备了卫生间和电视机。职工们终于告别了拥挤潮湿的小屋,有了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看着崭新的宿舍,大家感慨地说:“现在的条件真好,再也不用挤在一起了,晚上能睡个安稳觉了!”
生活条件好了,职工们的干劲更足了。我们继续严把安全、质量关,工区的线路设备质量始终保持在高水平,多次获得段的表彰。每当看到一列列火车安全平稳地驶过我们养护的线路,载着旅客和货物驶向远方,我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感——这是弟兄们用汗水和坚守换来的,是我们对铁路事业最真挚的奉献。
如今,我已经退休了,但每当想起在白马工区的那些日子,心里依然充满了温暖与感动。那些在幽暗隧道里作业的身影,那些在学习室里讨论的声音,那些在乌江河畔奔波的足迹,都成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这些年,我见证了涪陵工务段的飞速发展。在段党委的领导下,工务段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的线路里程越来越长,从普铁到高速铁路,从手工养护到机械化作业,每一个变化都凝聚着涪工人的智慧和汗水。如今的中国高铁,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驰骋在祖国大地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每当看到飞驰的高铁动车,我都会想起当年在白马工区的岁月——正是无数像我们这样的涪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才铺就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康庄大道。
第五章 薪火相传,精神永铸铁轨间
退休后,我加入了关工委“五老”队伍,常常走进学校和铁路单位,给年轻人讲述当年在白马工区的故事,讲述涪工人的奋斗历程。我想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铁路事业的辉煌成就,是老一辈铁路人用汗水和坚守换来的;我想让他们明白,“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在白马工区的那些年,我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做了一名工务人、一名老党员应该做的事。但正是这些平凡的坚守,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怀信念、勇于担当,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就能让铁路精神永远闪耀在祖国的大地上。
乌江的波涛依旧滚滚,渝怀单线变复线,渝黔高铁穿武陵,康庄大道伸远方。那些在白马工区的岁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人生,也照亮了新一代涪工人的前行之路。我相信,只要一代又一代涪工人传承这份精神,中国铁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那飞驰的列车,终将载着我们的梦想,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乌江奔涌映苍峦,孤屿坚守志未残。
隧道灯寒凝汗水,铁轨声远铸心安。
育徒沥血春风暖,拓路披荆岁月宽。
薪火长明昭后辈,涪工精神永流传。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