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血铸丰碑 薪火照征程
——观9.3阅兵有感
作者:周 平
当长安街的晨曦被钢铁洪流唤醒,《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穿透时空时,我正全身心注视着电视屏幕上那支向历史致敬、向未来进发的队伍。
2025年9 月3日,这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不仅是一场气势恢宏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不仅是强大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堂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的历史公开课。受阅部队踏着80年前先辈们用鲜血铺就的道路走来,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帧画面都映照着民族精神的传承。
分列式开始的那一刻,我的目光被“刘老庄英雄连”的旗帜牵引。这面浸透82位壮士热血的战旗,如今在数字化迷彩方队中猎猎作响。当“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的传人驾驶新型战车驶过天安门,我忽然明白,那些教科书上的战役名称,此刻正化作可触摸的钢铁意志。空中战机梯队划破长空的轨迹,与80年前“飞虎队”的螺旋桨在历史长空中重叠,而今日的歼-20战机已带着自主创新的锋芒,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训化作云端利剑。
站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观看阅兵式。当抗战老兵方队缓缓通过观礼台,让无数人泪目。这些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老人,用布满老年斑的手举起革命勋章,仿佛举起了整个民族的记忆。那些布满皱纹却依然坚毅的面庞,与年轻士兵青春洋溢的面庞构成震撼人心的时空对话,提醒我们:个人的命运要始终与国家的脉搏同频共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抗战老兵闪亮的军功章,与受阅官兵胸前的抗战纪念章,在阳光下交相辉映。这让我想起了祖父讲述的往事——他作为铁道兵曾参与抗战物资的运送,如今他的孙子入伍后,成为部队国产新型装甲车的驾驶员。三代人的从军路,恰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动注脚。
最触动我的是“维和部队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头戴蓝色贝雷帽,脖系蓝色丝巾的维和部队官兵,与战车方阵形成强烈对比。这让我思考:80年前,我们为国家的兴亡而战,为龙人的生存而战,而今日,我们是为和平而守。当东风系列导弹方队驶过,展示的不仅是国家的实力,更是维护和平的决心。正如受阅官兵在接受采访中所说:“我们这一代人不用再像先辈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但守护和平的责任同样重大。”这种从“救亡图存”到“复兴圆梦”的使命转换,正是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体现。
阅兵式上,陆、海、空“无人作战方队”的亮相引发热议。在惊叹科技发展的同时,我更关注其背后的精神内核:从“小米加步枪”到“智能无人化”,变的是装备形态,不变的是“敢打必胜”的信念。我也忽然意识到:新时代的“抗战”是技术封锁下的突围,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道路上的攻坚。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一代,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有变革精神、有实践技能的创新、创造者。
9.3阅兵让我们深刻理解: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照亮未来的火炬。当受阅部队高呼“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口号时,我听到了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作为新时代龙的传人,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前辈和先烈的抗战精神,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努力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抗战”篇章。因为,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奋斗。
作者简介:周平,原江苏省启东市广播电视台记者,高师学历,高级编辑。启东市、南通市作协会员,启东市银发通讯协会会员。有数百篇新闻、通讯、散文、诗歌等见诸于相关报刊、电台,出版有散文、诗歌集。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