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 张鲁丹的诗歌
金土地文学
对张鲁丹“自况诗”的评介
张鲁丹创作的“自况诗”约一百八十余首,是以老年生活为题材,通过质朴的语言和日常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位暮年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其核心主题、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可概括如下:
一、主题内涵
(一)虽老未泯匹夫情:见以下诗
1、“史有星火可燎原,观今联想心胆寒。冷眼失望看官场,不知何处寻清官。上网多见惊悚事,也有感慨欲进言。虽老尚存匹夫志,因生忧思常愁眠。”
2、“趔趄人生八十年,悲喜交集存心间。势单曾经遇风浪,得意从未露傲颜。虽系国事叹人老,常思前景盼梦圆。已觉来日时光短,更恋华夏好河山。”
3、“坠入红尘八十年,犹如浮萍游世间。得过且过度日月,如遇困难视等闲。曾逢时艰吃辛苦,又转国泰享甘甜。祈福家国遂心愿,民富国强心方安。”
4、“思维虽滞脑未闲,动情常涌文字间。夜有失眠为诗苦,食不甘味做餐难。萦怀往事眼噙泪,展望前程心不安,草民祈愿乾坤事,舟在中流无惊澜。”
5、“虽是天地四季行,却感光阴迫征程。常惮晴天云变色,又虑瀚海浪不平。心中愿景催奋进,世间丑闻惹心惊。企盼只在圆梦日,满足当今黎民情。”
(二) 以诗为伴度余年:见以下诗
1、“独辟芳径看花红,旷野无人放歌声。忽觉人老情未老,款款深情在诗中。”
2、“思维活跃难休闲,夜半服药催睡眠。兴奋成诗数首后,方觉缓缓入梦甜。”
3、“日月相伴踏征程,七情六欲自然生。习惯动笔常记录,留作日后笑品评。”
4、“切忌言行辱家门,愿为天伦用情深,回首一生无长物,唯有诗文留后人。”
5、“痴迷文字读华章,文海留意撷众芳。日日伴詩成新梦,想在詩中留心香。”
(三)自适淡然与超脱:见以下诗
1、“平生忽略是自身,唯对文字却认真。笑说清贫无长物,留有诗香共芳心。”
2、“半醒半醉度春秋,只留欢乐不留愁。残年不敢忆旧梦,一任时光如水流。”
3、“未恋富贵未媚官,人生如何随自然。风风雨雨等闲看,苍天慧我享晚年。”
4、“半杯薄酒脸微红,乐在芳林沐春风。两餐一觉无所求,只愿陶醉在诗中。”
5、“无能无德岂敢狂,且居陋室赏孤芳。穷途末路尤寻乐,建构桑榆自在乡。”
(四)抒发天伦之情:见以下诗
1、“眷恋人生拳拳心,若为亲人不惜身。往昔岁月岂能忘,愿留笔下做长存。”
2、“殚竭心力在天伦,很少考虑惜自身。回首过往无悔事,克己孝悌铭于心。”
3、“女儿行孝少休闲,自家琐事难做完。龙钟老夫已无用,坚持自力莫添烦。”
4、“一生最大遗憾事,立业无缘孝尊前。思亲常常来入梦,醒后泪流湿枕边。”
5、“立业成家始到今,愿为家人献身心。自忖手中无长物,只有相思与情深。”
(五)反思与自评:见以下诗
1、“交往不谙动心机,诚直性情为人知。一言既出视承诺,记在心中如磐石。”
2、“对己常常少认真,遇利习惯让三分。情奉善良为底色,甚惜名声重如金。”
3、“退出职场忆平生,生来粗心难求精。遇事担责能自觉,为公为私重德行。”
4、“畅游文海未涉深,点点浅浅知红尘。倾心词章慕风骨,只因素来敬贤人。”
5、“回眸途中忆人生,芸芸往事少愧行。遇事待人无假意,心诚习惯动真情。”
(六)乐于自嘲:见以下诗
1、“胸襟虽小也藏峰,泰山峨嵋曾攀登。现成胆小观光客,登高不敢言从容。”
2、“用笔虽拙却未停,乐观屈指说前程。慨叹无为度岁月,徒慕策马啸长风。”
3、“少年时节放豪言,而今负愧志已残。无处看剑枉自醉,醉里以为是华年。”
4、“似困藩篱已五年,青天未破锷已残。虽曾心盛红似火,如今浊酒伴清闲。”
5、“孤独不愿迷醉乡,消愁解闷求黄粱。昨日黄花岂能忘,再遇春风不想狂。”
(七)虽老仍自勉:见以下诗
1、“无为匆匆度流年,更无进取不堪言,不快往事埋心底,再振精神向明天。”
2、“衰躯不再担重荷,可叹生命无光泽。求得余年平安过,再持笔力走龙蛇。”
3、“犹如一粟天地间,有幸人生到末端。眯眼红尘已看破,平心静气度天年。”
4、“心中四季有绿荫,皆欲笔墨超凡尘。借风劲舞绘春影,不想愧对夕阳人。”
5、“须臾即见日向西,应效辛勤伴晓鸡。珍惜人寿如朝露,不可无为度闲时。”
二、艺术特色
(一)白描手法
善用生活细节传递哲思,如“笨手笨脚愿耕耘,因对习字有感情”,将日常劳作升华为艺术修行。 麻将室的消遣“遗憾此处无清欢”,以反衬凸显诗性追求。
(二)对比张力
通过“残年不敢忆旧梦”与“挽住夕阳留余晖”的冲突,展现衰老与抗争的辩证。 “心盛慕鹰飞”的意象,更将肉体迟暮与精神翱翔形成强烈反差。
(三)口语化韵律
语言质朴直白:多用日常口语(如:“半醒半醉度春秋”,“两餐一觉无所求,只愿陶醉在诗中”),情感真挚。
(四)结构统一
每首诗由四或八句组成,采用七言句式,兼具民歌的流畅与文人的雅致。采用七言句式押韵自然,兼具民歌的流畅与文人的雅致。
(五)情感基调
以自嘲和乐观为主,如“躯体虽衰有童心”体现积极态度,但偶有伤感(如“伤感往事埋心中”)。
三、文化意蕴
该系列延续了中国文人“以诗载道”的传统,其“老夫自况”的书写方式,与张九龄“兰桂自喻”的孤高、陆游“自嘲”中的家国情怀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士大夫阶层在暮年阶段的自我救赎范式。诗人以“一日一诗”的坚持,践行了“文以载道”的终极理想,使平凡日常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