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拜读了师兄陈婉君的两首现代诗,感受很深,随提笔写下自己的见解。
陈婉君,笔名卧雲枕月,武夷山人。武夷山市作家协会会员,浦城县朱子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两首诗如下:
《外公的菜园》
泥土在锄头下翻身
九十岁的指纹
嵌进瓜藤缠绕的夏天
他俯身时
整个大地微微倾斜
番茄在竹架南侧涨红脸颊
青椒藏进叶影深处
每种蔬菜都学会
用他的步调生长
用他的沉默酝酿甘甜
晨露未干时
他与豆角蔓交换秘密
弯腰的弧度
与幼苗保持相同的虔诚
泥土在指缝间低语
讲述如何将时光
种成会开花的补丁
夕光浸透菜畦
他把空水桶倒扣成钟
听地底根系延伸的声响
像等待某个熟悉的频率
穿过清晨的薄雾
如今每片菜叶都学会站立
用他教过的姿势
在雨水来临前挺直背脊
当我蹲下来触摸泥土
无数个春天
正从他的掌心返青
《祖母的侧影》
她总在衣架上种植春天
老花镜里游出的金鱼
衔着绸缎在镜中泛起新的涟漪
三个老闺蜜约在晨光里
用软尺丈量彼此珍藏的黄昏
那些道理依然立在衣扣上
像她教我的
第一粒纽扣要对准晨光
说人该如盘扣
既要系住温情 也要解开执念
镜头前她依然选择侧身
与岁月保持优雅的夹角
让银发接住四分之三的晴光
余下的暗处恰好安放
年轻时未用完的月光
多年后她依然侧身
在每一次快门响起的时刻
而我渐渐懂得
那不仅是美的仪式
更是让光能从容穿过
她精心打理的每个褶子
此刻老镜子依然明亮
三个女孩还在试穿新的季节
她正把丝绸抚成年轻的形状
衣架上的春天持续开花
所有关于美的箴言
都化作相纸里那道
永远生动的斜面
《外公的菜园》与《祖母的侧影》宛如两首精妙的生命诗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祖辈的生活画卷,将时光的痕迹与亲情的温暖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意象运用:平凡中的诗意绽放
在《外公的菜园》里,诗人运用了大量鲜活的意象。“锄头下翻身的泥土”仿佛是大地的呼吸,“瓜藤缠绕的夏天”则勾勒出夏日的生机与繁茂。“番茄涨红脸颊”“青椒藏进叶影”,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让蔬菜充满了生命力,也暗示着外公与自然之间的默契。“空水桶倒扣成钟”这一独特的比喻,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赋予了诗意的象征意义,仿佛能听到时光的回响。
《祖母的侧影》同样充满了富有诗意的意象。“衣架上种植的春天”充满了奇幻色彩,让人感受到祖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老花镜里游出的金鱼”“绸缎泛起的新涟漪”,这些细腻的描写将祖母的优雅和生活的精致展现得淋漓尽致。“相纸里那道永远生动的斜面”则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意象,它不仅是祖母外在形象的写照,更是她内在精神的象征。
主题思想:生命的传承与时光的哲思
两首诗都围绕着生命的传承和时光的流逝展开。《外公的菜园》通过描绘外公与菜园的互动,展现了生命的循环和延续。外公的辛勤劳作让蔬菜茁壮成长,而蔬菜又承载着他的记忆和智慧。诗中“无数个春天正从他的掌心返青”一句,寓意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和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
《祖母的侧影》则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美的传承和时光的哲思。祖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不仅影响了她自己,也影响了周围的人。诗中“三个女孩还在试穿新的季节”暗示着年轻一代对美的追求和传承。“让光能从容穿过她精心打理的每个褶子”则表达了祖母对时光的接纳和对生命的豁达态度。
艺术特色:细腻的笔触与独特的视角
两位诗人都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描绘生活。在《外公的菜园》中,诗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如“指纹嵌进瓜藤”“弯腰的弧度与幼苗保持相同的虔诚”,展现了外公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诗中的时间描写也别具匠心,“晨露未干时”“夕光浸透菜畦”“雨水来临前”等时间节点,将外公的一天和季节的变化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链条。
《祖母的侧影》则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祖母的优雅和生活的精致。诗人将祖母的侧影与衣架、镜子等物品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诗中的光线描写也非常出色,“四分之三的晴光”“余下的暗处”,这些对比强烈的光线效果,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也暗示了祖母内心的丰富世界。
情感表达:深沉的怀念与真挚的敬意
两首诗都蕴含着诗人对祖辈深沉的怀念和真挚的敬意。《外公的菜园》中,诗人通过对菜园的描写,表达了对外公勤劳和智慧的敬佩之情。诗中“泥土在指缝间低语”仿佛是外公在诉说着他的故事,而“每片菜叶都学会站立”则象征着外公的精神在后代身上得到了传承。
《祖母的侧影》中,诗人通过对祖母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祖母优雅和坚韧的赞美之情。诗中“那些道理依然立在衣扣上”暗示着祖母的教诲对诗人的影响深远,而“所有关于美的箴言都化作相纸里那道永远生动的斜面”则表达了诗人对祖母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外公的菜园》与《祖母的侧影》是两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通过细腻的意象、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祖辈生活的平凡与伟大,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光和亲情的深刻思考。这两首诗不仅是对祖辈的怀念和敬意,更是对传统文化和生命价值的一种传承和弘扬。(文/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