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赏析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中国古代十大教育家之八王诩》的作品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现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10月22日
隐者之光:从马学林十首诗词解码鬼谷子王诩的教育圣殿
在中国教育史的星空中,战国时代的王诩(鬼谷子)犹如一颗隐匿于云层之后的恒星,其光芒虽不直接普照大地,却通过他的弟子与思想,照亮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明进程。我国当代著名诗人马学林先生以十首同名诗词,用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念奴娇等多种古典诗词形式,从不同维度为我们勾勒出这位神秘教育家的立体形象。这些诗词如同一组精心打磨的多棱镜,每一面都折射出王诩思想的不同光彩,共同拼凑出一幅完整而深刻的伟大教育家肖像。
一、隐逸中的教育圣殿
1、马学林的诗词中,“隐”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云岭山深授秘篇”、“鬼谷深山隐鹤姿”、“鬼谷山深隐智光”、“栖隐映山霞”,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王诩的隐居状态,更揭示了一种独特的教育哲学。在战国纷争、诸侯割据的时代,王诩选择远离政治中心的深山幽谷,建立起一座超越时代的教育圣殿。
2、这种隐逸,非为逃避,而是为了创造一种纯粹的教育环境。在云梦山的幽谷中,王诩得以摆脱政治权力的干扰,专注于知识的传承与思想的创新。马学林在《临江仙》中写道:“云梦山深多豹隐,威名自定乾坤。”这里的“豹隐”意象精妙地捕捉了王诩的教育智慧——如豹子般潜伏于山林,不为世俗名利所动,却以思想的威力影响天下。
3、王诩的隐逸教育,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民间自主办学的新模式。他的教育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需要华丽的庙堂,只需要一片能容纳思想自由生长的净土。马学林在《翻香令》中赞曰:“云崖高隐豹身光,学深九野启洪荒。”这种隐逸中的教育光芒,最终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洪荒之力。
二、九流融汇的知识体系
1、王诩教育思想最令人惊叹的,是其知识的广博与体系的完整。马学林在多首诗词中反复强调王诩“九流冠伦开圣派”、“九流冠绝开宗日”、“九流涵慧海”的学术成就。这里的“九流”,不仅指先秦的九大学术流派,更象征着王诩融汇百家、超越门户之见的学术胸怀。
2、在战国诸子各执一词、相互攻讦的时代,王诩却以其宏阔的学术视野,将纵横术、兵家、阴阳家、道家等不同思想熔于一炉。马学林在《念奴娇》中生动描绘了这一景象:“九派思潮融慧雨,铸就辉煌多卷。”这种跨学科、跨流派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前瞻性。
3、王诩的教育体系,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马学林在《五律》中写道:“口舌安邦策,兵戈定国槎。”这反映了王诩教育内容中言辞辩论与军事谋略并重的特点。他的弟子苏秦、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纵横列国,孙膑、庞涓则依靠军事才能称雄战场,这些都证明了王诩教育体系的全面性与实用性。
三、实践导向的教育方法
1、王诩的教育思想极具实践性与应用性,马学林的诗词多次提到“龙虎兵韬怀纬略,阴阳辩策化玄黄”、“龙虎韬钤术,阴阳造化衡”。这些诗句揭示了王诜教育方法的核心——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技能。
2、王诩的教育,不是书斋中的空谈,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智慧锤炼。他教授的纵横术,是国际关系与外交策略的实践;他传授的兵法学,是战场决策与军事指挥的艺术;他讲解的阴阳学说,是古人对宇宙规律的认识与运用。马学林在《山花子》中精辟地总结道:“龙虎兵韬怀纬略,阴阳辩策化玄渊。”
3、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方法,使王诩的弟子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环境中游刃有余。他们离山入世,即刻成为影响战国格局的关键人物,这正是王诩教育成功的最有力证明。马学林在《临江仙》中特别提到“苏张孙膑续宣薪”,指出苏秦、张仪、孙膑等弟子将老师的教育薪火传承并发扬,彰显了王诩教育方法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四、超越名利的教育精神
1、在王诩的教育哲学中,最为珍贵的或许是他对名利的超越。马学林在多首诗词中强调王诩“虽无轩冕登临迹,独有留书万古知”、“虽无圭组印,玄说耀民嘉”、“虽无轩冕贵,玄说自能生”。这些诗句凸显了王诩不慕荣利、专注教育本身的精神境界。
2、在权力至上的战国时代,王诩完全有能力像他的弟子一样,凭借自己的才智获取高官厚禄。然而,他选择了留在深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种选择,源于他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真正的教育影响力,远胜于一时一地的政治权力。
3、马学林在《翻香令》中写道:“远离官府自家忙,贯今古,融星斗,耀昆仑、桃李浴春阳。”这幅忙碌而充实的教育者画像,生动展现了王诩的精神世界。他不追求官府的认可,不迷恋权力的光环,只专注于培养人才、传承思想这一更高尚的事业。这种超越功利的教育精神,正是王诩教育功德光耀千古的根本原因。
五、光耀千古的教育功德
1、尽管王诩本人隐而不显,但他的教育功德却穿越时空,光照千秋。马学林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玄著光昭万古宣”、“独有留书万古知”、“犹有留编耀八荒”、“玄说永宣扬”、“耀千年”。这些诗句非为夸张,而是对王诩历史影响的客观描述。
2、王诩的教育功德,首先体现在他培养了一批改变战国历史的杰出弟子。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孙膑、庞涓的军事对决,都是战国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而这些人物,均出自王诩门下。马学林在《念奴娇》中赞叹:“乾坤多转,一时多少英彦。”
3、更为深远的是,王诩的思想通过《鬼谷子》等著作,成为中华智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纵横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外交策略,他的兵法学说丰富了中国的军事理论,他的阴阳观念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马学林在《七律》中准确地指出:“莫言踪迹归鸿路,玄著光昭万古宣。”王诩的踪迹虽已难寻,但他的思想却如明灯般照亮千古。
六、双重身份的精神张力
1、马学林在组诗中反复强化诩的隐士形象:“云岭山深授秘篇”、“鬼谷深山隐鹤姿”、“鬼谷山深隐智光”、“栖隐映山霞”……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修行之境。然而,这种“隐”并非逃避,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显”——“驰名术妙早超前”、“驰名天地布玄棋”、“驰名术妙定遐方”。诗人在隐与显的辩证中,揭示了王诩独特的存在方式:以隐逸之姿成就入世之学。
2、这种张力在《临江仙》中表现得尤为深刻:“云梦山深多豹隐,威名自定乾坤” 。“豹隐”典出《列女传》,喻贤者隐居,但王诩的隐居却能够“定乾坤”,这正是其教育力量的极致体现。他虽“无轩冕登临迹”、“无圭组印”,却通过弟子苏秦、张仪、孙膑等人,深刻影响了战国格局,实现了“不治而议”的独特教育实践。
七、集大成的学术体系
1、组诗对王诩的学术成就给予了系统梳理:“九学冠伦开圣派”、“九流冠绝开宗日”、“九流冠绝开宗绪”、“九流涵慧海”。这里的“九流”既指诸子百家,也暗合《鬼谷子》一书纵横、阴阳、兵家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马学林通过“九脉宗源”、“九派思潮”等意象,凸显了王诩作为思想集大成者的地位。
2、在《念奴娇》中,这种学术气象被渲染得更加恢弘:“九派思潮融慧雨,铸就辉煌多卷”。 “慧雨”既是佛教用语,喻佛法普润,在此转化为教育智慧的象征。而“虎啸兵符,星垂闪耀,卦演阴阳变”三句,则精准概括了王诩学说中军事、天文、易学三大支柱,展现其学术体系的完备性。
八、开创宗派的师表风范
1、作为教育家,王诩的功德在组诗中得到多维度赞颂。“千秋师表启荣贤”、“百代薪宣立学章”、“百代仰高情”,这些诗句确立了他在教育史上的宗师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薪宣”一词的创造性地使用,既含“薪火相传”的本义,又赋予“宣播学问”的新解,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王诩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2、《山花子》下阕“龙虎兵韬怀纬略,阴阳辩策化玄渊”,精准把握了王诩教育的两大特色:一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弟子皆能凭“兵韬”、“辩策”安邦定国;二是强调思维训练,通过“阴阳”、“玄渊”等哲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战略高度。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九、无形之道的永恒价值
1、组诗对王诩思想特质的描写极具匠心。“玄著光昭万古宣”、“阴阳韬略化神奇”、“阴阳辩策化玄黄”,诗中“玄”字出现频率极高,既指其思想的深奥,也暗合道家“玄之又玄”的哲学境界。这种“玄”并非虚无,而是对事物规律的深刻把握,如《五律》(下平六麻)所言:“口舌安邦策,兵戈定国槎”,将高深理论转化为安邦定国的实际智慧。
2、《翻香令》下阕“贯今古,融星斗,耀昆仑”采用鼎足对,以时空的跨越表现王诩思想的永恒性。而“桃李浴春阳”的温暖意象,与前面“虎剑啸天罡”的凌厉形成对比,刚柔并济中展现教育既要有威严又需有温情的本质。
十、多元体裁的立体抒写
1、马学林在艺术表现上展现出娴熟的技艺。七律的工稳、五律的简劲、山花子的流转、临江仙的疏朗、翻香令的绵密、念奴娇的雄浑,不同体裁各尽其妙。在严格遵守传统格律的同时,又能灵活运用意象营造意境。
2、如《七律》(上平四支)中,“龙虎风雷怀妙术,阴阳韬略化神奇”一联,将四组意象并置,形成排山倒海之势;而《五律》(下平八庚)“龙虎韬钤术,阴阳造化衡”,则通过精炼的词语,实现最大限度的意义浓缩。在《念奴娇》中,“石壁留珠,松梢挂月”的工对,既写实景又含象征,暗示王诩思想如珠玉般珍贵,如明月般清明。
十一、穿越时空的教育智慧
1、这组诗词不仅是对古人的礼赞,也蕴含对当代教育的思考。王诩的教育实践提示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超越功利,如“抛却浮名轻冕绂”;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融慧雨”的通才;教育的方法当如“卦演阴阳变”般灵活多变。其“虽无圭组迹,玄说耀民嘉”的贡献,更是对教师价值的最高肯定——教育的终极成就不在权位,而在思想的传播与文明的延续。
2、通过这十首诗词,马学林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立体的鬼谷子形象:他是隐士,也是导师;是思想家,也是实践家;是兵家鼻祖,也是纵横之宗。最重要的是,他以其独特的教育实践,证明了教育的根本力量——它能够“无形宣至理”,最终“终成桃李天满”。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这些诗篇,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玄著光昭万古宣”的思想光芒,这正是中华教育精神永不熄灭的火种。
结语
1、通过马学林的十首诗词,我们得以穿越历史迷雾,重新发现王诩作为伟大教育家的真实面貌。他的隐逸,是为了更纯粹的教育;他的博学多才,开创了融汇百家的学术传统;他的实践导向,使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他的超越精神,彰显了教育者的高尚品格;他的千古功德,证明了教育的永恒价值。
2、在王诩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智慧与风骨。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庞大的教育机构,却凭借个人的学识与品格,培养出一批批杰出人才,创造出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马学林的这组诗词,不仅是对王诩的赞颂,也是对中国教育传统的致敬,更是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启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形式与规模,而在于思想的深度与精神的境界。
3、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王诩的教育思想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的跨学科整合、实践能力培养、人格全面发展等理念,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王诩的教育圣殿虽建于千年之前,但其光芒依然可以照亮我们今天的教育之路。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现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