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二十四幕:新河道
(由 刘慈欣 执笔)
“信风”号的危机,在黄昏降临前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解除了。
那三艘幽灵般的快艇,在接收到某种不可见的信号后,毫无预兆地调转船头,以与来时同样迅疾的速度,消失在海天相接之处,仿佛从未出现过。只留下“信风”号独自漂浮在突然恢复平静的、泛着金色波光的海面上。
没有解释,没有后续的通讯。就像一场高烧中的噩梦,醒来后只剩下冷汗和心悸。但甲板上那些严阵以待的船员,以及老陈眉宇间未曾散去的凝重,都明确告知赵星河,那绝非幻觉。
接下来的航程,在一种压抑的平静中度过。船员们更加沉默,眼神中的警惕如同焊上去的面具。赵星河恪守着“林海”的身份,不再试图观察或打听,只是机械地完成分派给他的杂活,将所有的惊涛骇浪压在心底。
航程的后半段,“信风”号进行了一次计划外的、在公海上的秘密补给。一艘没有任何标识的中型货轮在夜色中与它会合,转移了一些物资,也接走了两个人——正是之前赵星河注意到的那几个眼神特别的船员之一。他们离开时,与老陈简短地握了握手,什么也没说,如同水滴融入大海。
赵星河明白,他乘坐的,不仅仅是一艘货轮。
当中国大陆那漫长而模糊的海岸线终于出现在视野尽头时,船上弥漫起一种无声的骚动。那不是游子归乡的激动,而是一种即将靠岸、卸下重负的疲惫,以及……对未知前路的审慎。
“信风”号没有驶向任何一个主要港口,而是在一个夜色浓重的晚上,悄然靠上了南方某处偏僻的、看似废弃的军用码头。没有欢迎的人群,没有明亮的灯火,只有几辆黑色轿车如同蛰伏的野兽,静默地停在阴影里。
老陈找到了赵星河,递给他一个全新的背包,里面是干净的便服和一些现金。“换上衣服,跟他们走。”老陈指了指那几辆轿车,语气不容置疑,“你的任务完成了。记住,你从未乘坐过‘信风’号,你只是‘林海’。”
赵星河点了点头,没有多问一句。他换下那身带着机油和海盐味的工装,穿上便服,感觉像是蜕下了一层保护色。他走下舷梯,踏上坚实的地面时,脚步甚至有些虚浮。
一个穿着深色夹克、身形精干的年轻人迎了上来,确认了他的身份(用的是他真实的姓名),然后示意他上了其中一辆轿车。车窗玻璃是深色的,隔绝了外面的世界。
车辆无声地启动,驶离码头,汇入夜色中的公路网。
没有寒暄,没有询问旅途。年轻人只是递给他一个保密协议和一部全新的、没有任何标识的加密手机。“赵星河博士,欢迎回来。”年轻人的声音平稳,“接下来您会有一段休整期。之后,会有人与您联系,关于您的研究,以及……新的岗位。”
赵星河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夜景。灯火璀璨,车流如织,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与“信风”号上经历的惊心动魄,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但他知道,那平静的海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他带回来的,不是成型的成果,而是思想的火种和对未来路径的洞察。他跨越的不仅是地理上的大洋,更是一道技术的铁幕。
旧的航道,充满了封锁与监视。
而他现在踏上的,是一条需要他们这一代人亲手开拓、疏浚、并确保其畅通的——
新河道。
这条河道能否承载起一个民族的科技复兴之梦?
他不知道答案。
但他知道,他已经回来了。
而开拓,即将开始。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