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二十六幕:天才的孤舟
(由 余华 执笔)
省城,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集训基地。
这里的空气是消毒水、汗水和键盘敲击声混合的味道。巨大的机房如同蜂巢,密集排列着电脑,每台屏幕前都坐着一个神情专注、面容稚嫩的少年。空调开得很足,但压抑不住那股从年轻身体里蒸腾出的、近乎燃烧的焦灼。
罗辑坐在靠窗的角落,和其他人一样,盯着屏幕。但他看的不是复杂的算法题,也不是待调试的代码。他的屏幕上,是一个自己编写的、极其简陋的图形界面,几条不同颜色的曲线正在实时生成、交错、缠绕,模拟着一种他称之为“神经形态计算底层脉冲动态”的东西。
没有人看得懂。连教练走过来,皱着眉头看了半天,也只能拍拍他的肩膀:“罗辑,集中精力。还有两周就决赛了,把经典算法再巩固一下。你这个……太偏了。”
罗辑没有抬头,只是“嗯”了一声,手指依然在自定义的快捷键上飞快跳动,调整着模拟参数。他知道教练是为他好。这次竞赛成绩,直接关系到保送顶尖大学的名额。所有人都告诉他,要走那条被无数人验证过的、稳妥的“主河道”。
但他控制不住自己。他的大脑像是不受控制的雷达,总是会自动扫描到那些未被标注的、看似无用的区域。当别人在反复练习动态规划的最优子结构时,他在思考生物神经元的不应期和突触权重调整,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数学工具来描述;当别人在优化搜索算法的剪枝策略时,他在试图构建一个模拟果蝇嗅觉神经环路的简化计算模型。
他觉得,当前计算机的“思考”方式,太僵硬,太费电,一点也不“聪明”。真正的智能,应该更像大脑,更混沌,更节能,更……活生生。
这种离经叛道的想法,让他成了集训队里的“异类”。其他队员,要么觉得他故作高深,要么善意地提醒他“别走火入魔”。吃饭时,他常常一个人坐一桌,不是因为孤傲,而是因为他脑子里还在推演公式,偶尔会对着餐盘喃喃自语,引来旁人怪异的目光。
他像一叶孤舟,漂浮在由标准答案和经典理论构成的、宽阔而拥挤的主航道上。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奋力划行,只有他,固执地、甚至有些茫然地,试图驶向那片雾气弥漫、无人问津的支流。
夜深了,机房只剩下他一个人。保安过来催了几次,他才保存好进度,关闭电脑。
走在回宿舍的清冷小路上,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抬起头,看着城市被光污染遮蔽的、稀疏的星空。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如同夜色一样包裹了他。
他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对不对,不知道那片支流的尽头是宝藏还是悬崖。他甚至无法向任何人清晰地描述他看到的“风景”。那种在脑海中喷涌的、关于未来计算形态的模糊直觉,无法用现有的语言和公式完美表达,这让他感到一种近乎窒息的憋闷。
但他停不下来。
就像有一种本能的驱动力,推着他,必须去那个方向看一看。哪怕最终证明是错的,哪怕会撞得头破血流,他也必须去。
他回到宿舍,室友们已经睡了,发出均匀的呼吸声。他轻手轻脚地爬上床,却没有丝毫睡意。黑暗中,他睁着眼睛,那些跳跃的脉冲信号、交错的神经网络、未完成的数学表达式,依旧在他脑海里疯狂舞动。
这叶孤舟,承载着一个十六岁少年过于沉重的、关于未来智能的梦想,在无人理解的寂静深夜里,继续着他孤独的航行。
他不知道的是,在遥远的北京,一间密室里,一份关于“新型计算架构”的绝密战略报告刚刚被归档。而在更遥远的未来,他此刻在孤舟上萌生的、那些看似荒诞的念头,将会与一个民族的科技命运,产生惊人的交汇。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