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三十二幕:后浪宣言
(由 王安忆 执笔)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穹顶高阔,灯光如织。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的青年代表,脸上洋溢着这个年纪特有的、混合着锐气与憧憬的光彩。空气里涌动着一种无声的、却足以撼动时代的能量。
罗辑站在后台,看着手中那张薄薄的、写满复杂公式和构图的草稿纸。他的手心有些出汗,不是因为紧张,而是一种近乎使命感的灼热。今天,他不是那个在集训队里被视为“异类”的孤僻少年,他是“未来计算形态探索”青年论坛的特邀发言者,尽管他只有十七岁。
主持人报出了他的名字和题目:《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类脑计算架构初探——一条可能的“后摩尔定律”之路》。
他深吸一口气,走上舞台。灯光打在他身上,有些刺眼。他调整了一下话筒,没有看台下那些审视或好奇的目光,而是直接望向会场后方,仿佛他的视线能穿透墙壁,看到更远的未来。
“各位老师,同学,”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却又奇异地沉稳,“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数字技术的包围中长大的。我们习惯了算力每十八个月翻一番的‘摩尔定律’,习惯了越来越快的处理器和越来越大的内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
“但我们都清楚,物理的极限就在那里。硅基芯片的微缩化即将触顶。我们正站在一个岔路口:是继续在传统的冯·诺依曼架构上修修补补,挤牙膏一样地提升那最后几个百分点的效率?还是……勇敢地寻找一条全新的、也许充满荆棘,但可能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道路?”
台下安静下来。他的问题,直指这个时代计算技术最核心的焦虑。
他转过身,在演讲台的触摸屏上,快速勾勒出几个简洁的图形——不是标准的计算机框图,而是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上面标注着“脉冲时序依赖可塑性”、“事件驱动”、“异步通信”等术语。
“我提议的道路,是向大自然学习,向我们自己的大脑学习。”他的语气变得热烈,“大脑用极低的功耗,实现了令人惊叹的智能。它的计算,是并行的,是事件驱动的,是适应性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尝试,构建一种基于脉冲信号的、更像大脑的计算机?”
他开始阐述他的构想,那些曾经只能在深夜独自推演的、被视为“不务正业”的想法,此刻清晰地流淌出来。他讲如何用数学描述神经元的动态,如何设计新型的“忆阻器”来模拟突触,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主学习、低功耗、高容错的“神经形态计算”系统。
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严密的逻辑和超越年龄的洞察。台下,一些资深的研究者开始交头接耳,眼神中流露出惊讶和深思。他们或许不完全认同这个少年的具体方案,但他们看到了那种敢于挑战范式、直面根本问题的勇气。
“……这条路很难。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我们可能会失败无数次。”罗辑的声音在会场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但我们这一代‘后浪’,愿意去尝试,愿意去冒险。因为我们继承的,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而是一个充满问题的、等待被重新定义的时代!”
他举起手中的草稿纸,仿佛举起一面旗帜。
“我们不想仅仅在前辈开拓的河道里航行。我们想去探索新的支流,哪怕它布满暗礁;我们想去冲击算力的天花板,哪怕头破血流;我们想为未来的智能世界,打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桩基!”
话音落下。
短暂的寂静后,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持久的掌声。那掌声,不仅是给他的,也是给所有敢于挑战、敢于梦想的“后浪”。
罗辑站在台上,微微鞠躬。
他知道,他的孤舟,终于驶入了一片更广阔的海洋。
而这片海洋,正期待着新的弄潮儿。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