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三十四幕:砥柱
(由 刘慈欣 执笔)
深圳,华为松山湖基地,“诺亚方舟”实验室。
与外界想象的悲壮或慌乱不同,这里呈现出一种奇异的、高度专注的宁静。巨大的环形办公区内,数百名工程师坐在各自的工作站前,屏幕上流动着代码、电路图或测试数据,没有人交谈,只有键盘敲击声和服务器散热风扇低沉的白噪音,汇成一种如同精密仪器运转般的韵律。
任正非走在环形区的中央通道上,步伐不快,很稳。他没有穿西装,依旧是那身熟悉的便装,脸上带着惯有的、略带沉思的表情。他没有去看那些屏幕上具体的技术细节,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专注而年轻的脸庞。
他停在一位年轻女工程师身后,她正在调试一段底层驱动代码,眉头紧锁。
“遇到麻烦了?”任正非的声音平和。
女工程师吓了一跳,连忙起身:“任总!是……有一个寄存器配置始终无法通过验证。”
“不要急。”任正非示意她坐下,“把错误日志调出来,我们一起看看。”
他俯下身,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十六进制代码和错误标志,问了几个关于硬件时序和中断处理的问题。女工程师一一回答,语速很快,带着技术人员的精确。
“试试调整这个时钟延迟参数,”任正非指着一行配置,“有时候,问题不在逻辑,而在物理。”
女工程师依言修改,重新编译,运行。屏幕上的错误标志消失了。她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谢谢任总!”
任正非点点头,继续向前走。他又在几个工位前停留,有时只是静静看一会儿,有时会问一两个关键问题。他没有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没有挥舞拳头喊口号,但他的存在本身,就像一块投入激流中的“砥柱”,稳定了所有人的心神。
他走到实验室尽头的一面白板前。上面没有写“战胜封锁”、“自主创新”之类的标语,而是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根深深扎入泥土,旁边写着:“根深叶茂,方能屹立风雨”。
他拿起笔,在树根旁边,添上了几个词:人才,机制,文化。
然后他转过身,面对不知不觉围拢过来的工程师们。他的目光依旧平静,声音也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我知道,外面风很大,浪很高。”他缓缓说道,“有人觉得我们这艘船要沉了。”
人群中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着他。
“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坚定,“船会不会沉,不取决于风浪有多大,而取决于船本身结不结实,取决于船上的人心齐不齐,取决于我们的舵稳不稳!”
他指了指白板上的大树:“他们封锁芯片,封锁系统,想断我们的‘枝叶’。但只要我们的‘根’还在,只要我们的土壤——也就是你们这些人才,我们的创新机制,我们的奋斗文化——还在,枝叶迟早会重新长出来,而且会更茂盛!”
“我们现在做的,不是意气之争,不是赌气。”他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我们是在为中国的数字时代,打造一艘真正能远航的、不依赖别人港口的‘方舟’。这条路注定艰难,但意义非凡。”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里注入了一种更深沉的力量:
“我相信你们。相信你们的智慧,更相信你们的韧性。不要被外界的噪音干扰,低下头,握紧手中的‘桨’,把我们该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做到最好。”
说完,他放下笔,再次迈开沉稳的步伐,离开了实验室。
没有掌声,没有欢呼。
但一种更加沉静、更加坚定的力量,在每一个工程师心中凝聚、升腾。
他们知道,前路漫漫,风暴未息。
但他们更知道,只要这座“砥柱”还在,这艘“方舟”,就不会沉没。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