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激流》
第四十四幕:城市大脑
(由 王安忆 执笔)
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
巨大的曲面屏占据整面墙壁,不再是切割成块的监控画面,而是流动的、活生生的城市脉搏。代表交通流量的光带如血管般在网络状的道路上奔涌,颜色由绿到红,实时显示着畅通与拥堵;代表共享单车、网约车、公交地铁的无数光点,如同血液中的细胞,在血管中规律或随机地移动。
没有嘈杂的人声,只有数据处理系统低沉的运行声,以及偶尔响起的、代表某处指标异常的柔和提示音。工程师们坐在弧形控制台前,眼神专注,像守护着城市心脏的医生。
总架构师王坚(客串)站在指挥台中央,目光扫过全局。他的手指在触摸屏上轻点,调出了西湖区某个路口的实时数据。
“北山街与保俶路交叉口,西向东方向,排队长度超过阈值,预计通行时间增加五分钟。”系统发出语音提示。
“启动预案C-7。”王坚下达指令,声音平静。
命令通过无形的网络瞬间抵达。路口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被动态调整,延长了西向东的绿灯时间;附近几个停车场的空余车位信息和优惠信息,被推送给正在该区域行驶的、目的地明确的网约车司机;甚至,周边几家大型商场的室内导航系统也接收到提示,为即将涌入的人流规划最佳疏散路径。
几分钟后,屏幕上的那截代表拥堵的红色光带,开始缩短,变回橙色,最终恢复成流畅的绿色。
这不是魔法,这是算力、算法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后,产生的精准调控。
“上城区,某老旧小区,独居老人张大爷,智能水表连续48小时读数低于异常阈值。”又一个提示音响起。
社区网格员的平板电脑上立刻收到了警报。十分钟后,网格员赶到张大爷家,发现老人只是去儿子家小住,虚惊一场。但这套系统,却实实在在地为城市里最需要关注的群体,织起了一张无形的安全网。
王坚看着屏幕上那些流动的数据,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这座城市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的量化体现。交通、能源、医疗、安防、环境……无数个维度的信息在这里交汇、分析、决策,然后反馈到城市的每一个末梢。
他想起多年前,在阿里云初创的办公室里,他对着那块画满架构图的白板,描绘着“数字时代的水和电”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正在这座千年古都的肌体里,生长为现实。
城市大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
它是一个生命体。
它学习着城市的运行规律,感知着市民的喜怒哀乐,尝试着用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式,去解决那些困扰人类城市数百年的痼疾——拥堵、安全隐患、资源分配不均。
它还很年轻,会犯错,会“卡顿”。
但它代表着一种方向:用科技的温度,去赋能城市,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更方便、更安全、更被关怀。
屏幕上的光流,依旧在不知疲倦地奔涌。
这座拥有“大脑”的城市,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苏醒,并思考着它的未来。
---
【本幕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