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包学军,女,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社会工作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首届杭州(日报)发布十佳金笔杆奖。西湖区“阅读第一区志愿讲师”。从事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二十余年,曾任杭州市西湖区社区工作者协会会长 。
“山居有福” 感受留椿屋的民国风情
老式的唱片机、木雕的花窗、黑白的旧海报、迷离的眼神、淡雅的旗袍……
是否还残留着民国才子佳人的气息?这里的一切,都让我遐思迩想,宛若穿越时空,与这些俊男靓女来一场奇妙的邂逅。
留椿屋,一座位于天目山半山腰的民国风情别墅,一座穿越民国的隐秘民宿,就如隐藏于深山里的一粒熠熠生辉的宝石,静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留椿屋原名“天然居”,它始建于1936年,取自“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的回文诗。后因主人上海怡和洋行的潘志铨,为父亲潘澄波颐养天年而修建此屋,以祝其“椿龄无尽”,故更名为“留椿屋”,体现了深厚的孝道文化内涵。
留椿屋由大小不一的山石磊彻而成,分为上下两层,房间虽不大,但结构坚固,古朴而典雅。它建在半山腰上,毗邻禅源寺,中间隔着一条深深的峡谷,形成了一幅水碧山青的画卷。屋前有几颗参天古树,为其增添些许岁月的厚重感;背面则是连绵的竹海,青翠欲滴,宁静致远。
站在留椿屋的院落前,可以眺望远方的大小山脉,清晨,溪水潺潺与古刹钟声交织成一曲自然乐章,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叫人心旷神怡,滋养身心的佳地。
后山竹林间有数十座,独立的小别墅客房,环境清幽。虽无客居住,但屋前的芭蕉、常青藤依然翠绿,留给游客许多怀念。
周边竹海环绕,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兼具自然生态与人文底蕴。
当年徐志摩、胡蝶先后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宁静的时光。抗战前,曾为军统特务戴笠的隐秘居所。
民国才子徐志摩居住其间,曾在此留下“山居是福”的诗句,表达其居住生活的向往和安逸感受,名人出名句,此诗句简短却意境深远,成为天目山文化的重要符号。该诗句被刻在留椿屋的廊柱上,由清末榜眼朱汝珍用行书题写,笔力遒劲,与留椿屋的民国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1939年3月,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到访,在留椿屋的“怀恩厅”与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竑会谈,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国共两党在浙江高层会晤的标志性场所。
抗战期间,此处作为民国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驻地,一度成为浙江抗日救亡活动的指挥中心。1942年,曾救治过杜立特行动中的美国飞行员。
留椿屋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是承载民国风云、国共合作抗战记忆的文化符号,这座别墅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将民国之韵味与自然景相融合,体现了历史保护与当代文旅的美妙结合。
“这些石雕花瓶寓意“平安”,寄托安宁富贵长寿的祈愿吧”。
我们漫步在留椿屋,我被连廊上雕刻的数十个花瓶吸引。
“也可能是寓意,我们的周总理,当年在这里的会谈事宜很成功呢”。
同行的一位老师笑着回答道。
“我们开车上来,只是围绕这幢别墅周边走走,都有些气喘吁吁,当年的那些建筑民工,又是如何负重前行的啊”。
想象一下,那些劳工,背着大石头,沿着崎岖的小路,艰难地攀爬着吆喝着。留椿屋的一砖一瓦,是否都见证了他们的汗水与智慧?
其实如何感慨并不重要,唯有我们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先辈,感恩这方热土,感恩拥有的美好生活,珍爱每一位生命。
如今,留椿屋不仅是一个住宿的地方,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自然的氧吧,一场美食的盛宴,以及天目山游玩的绝佳起点。
在这里,你可以远离都市的喧嚣,享受大山深处的静谧与美好,聆听虫鸣鸟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在这里,你可以在充满民国风情的环境中享用早餐,品尝当地的手工面食和农家小薯。午餐和晚餐,听着旧唱片机里传来的悠扬歌曲,享用着地道的农家菜肴,每一口都是自然的味道。
“山居有福”。走进这里,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华绝代、风云变幻的时代。你可以在这里拍照打卡,感受那份独特的民国风情。
2025年10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