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辰不灭:
论郑升家《2005:非常逝者》中的生命书写与精神传承
安徽/王瑞东
郑升家组诗《2005:非常逝者》以朴素而深情的笔触,为五位在2005年相继离世的文化界人士竖立起诗的纪念碑。这组创作于伊宁县喀什河畔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悼亡,成为对生命价值与精神传承的深刻思考。
诗作结构独具匠心。序章“昨夜星辰”以自然规律起兴,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秩序的宏大背景下:“春去秋来,草木荣枯,自然规律,不可更改”。这种开篇既确立了诗歌的哲学基调,又以“流星”意象为五位逝者定下光辉短暂的命运基调。诗人强调“最重要的不是肉体活在世间的长短,而是崇高的品格魅力和积极的创造精神”,这成为贯穿全诗的精神主线。
在人物刻画上,郑升家采取了“以诗立传”的方式。每首八句的规整结构,恰如为每位逝者举行的简约而庄重的仪式。他善于抓住人物的生命特质:古月的“戏如生活假亦真”、程思远的“发挥余热不浪费”、高秀敏的“东北大嫂真豪爽”、启功的“书法精瘦有骨气”、严文井的“工作严谨正派人”——这些提炼不仅准确捕捉了人物的公众形象,更触及了他们的精神内核。
诗人在平实的语言下,暗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对启功的书写中,“曾经下放扫茅房”与“学术超群傲当今”形成强烈对比,短短两句道尽一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与学术坚守。对严文井的描绘,“《人民文学》任主编,立场鲜明能把关”,既是对个人编辑生涯的肯定,也暗含了对一个文学时代的追忆。
值得注意的是,这组诗在形式上借鉴了传统悼亡诗的特点,却又突破了其个人化的抒情局限。诗人将特型演员、民主战士、小品明星、国学大师、资深编辑并置,构建了一幅2005年中国文化界的“星宿图”。这种选择本身就体现了诗人对“非常逝者”的独特理解——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却都以各自的方式在文化星空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郑升家的语言质朴如碑文,却自有其打动人心的力量。如“观众永远怀念您”的直接呼告,“大师归天难再寻”的由衷慨叹,这些看似平淡的诗句,因承载着真挚的情感而显得厚重。诗人有意避开了华丽的修辞,让位于事实的陈述与真诚的敬意,这种克制反而成就了诗歌的庄严感。
组诗三次重复同一序言与结构,形成如挽歌般的回环往复。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反复吟诵,强化了“生命化作另一种存在”的主题。在诗人看来,肉体的消逝并非终点,这些“非常逝者”通过其创造与品格,已经实现了生命的升华与永恒。
《2005:非常逝者》既是对特定历史时刻的文化记录,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持久叩问。郑升家以诗笔为舟,渡这些不凡的灵魂穿越时间之河,让读者在缅怀之余,更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追求那可穿越生死的精神价值。这组诗提醒我们:真正的逝去是被遗忘,而这些在诗中获得第二次生命的人,已然成为文化记忆中的永恒星辰。
(2025/10/21于马鞍山市)
附录:
2005:非常逝者
⊙昨夜星辰
春去秋来,草木荣枯,自然规律,不可更改。
乙酉过半,音讯频传,一串响亮的人物流星般划过长空,生命化作另一种存在。无论地位高低,功过得失,有道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最重要的不是肉体活在世间的长短,而是崇高的品格魅力和积极的创造精神。
特型演员:古月
本名叫作胡诗学,
父母早亡苦求生。
勤奋练习长技艺,
影视片中扮伟人。
揣摩角色重形神,
戏如生活假亦真。
音容笑貌百姓爱,
心疾猝去不敢信。
民主战士:程思远
岁月峥嵘经历多,
进步思想受人敬。
亲力而为促合作,
团结统一求和平。
年届九旬乃高龄,
热心公益得威信。
两岸交流架桥梁,
发挥余热不浪费。
小品明星:高秀敏
表演小品有天份,
戏团辞职干个体。
央视晚会露头脸,
一举成名万人迷。
《刘老根》里有性格,
《圣水湖畔》获佳评。
东北大嫂真豪爽,
观众永远怀念您。
国学大师:启功
身世悲苦诉不尽,
曾经下放扫茅房。
乐观生活不绝望,
自觉从善度时光。
文物鉴赏是专家,
学术超群傲当今。
书法精瘦有骨气,
大师归天难再寻。
资深编辑:严文井
先生擅长是作文,
布局谋篇有学问。
真情实感不务虚,
工作严谨正派人。
《人民文学》任主编,
立场鲜明能把关。
培养新秀耗脑力,奉献精神代代传。
(2005年作于伊宁县喀什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