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永恒的印记
——高二班同学评点《烟中岁月的青春印记》综述
赵 璋/整理
2025年10月17日,烟山中学高二班部分同学合影。
作家赵志超一篇《烟中岁月的青春印记》,如同一把温润的时光钥匙,轻轻叩开烟山中学高二班学子尘封数十载的记忆闸门。当熟悉的文字漫过心间,那些沉睡的校园岁月、青涩的少年时光便即刻苏醒,在同窗们的共鸣与热议中,铺展成一幅鲜活、立体、饱含深情的青春画卷。
作品的文学造诣首获同窗好评。陈爱芝同学由衷叹服作者细腻入微的笔触,称其精准勾勒出同窗记忆从朦胧到清晰的渐变轨迹,更以精妙的文学匠心,将校友们平凡的求学经历升华为永恒的集体记忆,将散落的人生轨迹编织成可回望的历史篇章。这份对寻常岁月的诗意提炼,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文字中触摸到青春的温度与重量。崔过芳同学更表示要将文章悉心收藏,并“经常拜读”,这份珍视与偏爱,正是对作品价值最质朴最有力的印证。
烟山中学教学楼——高二班同学曾在这里打地基,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文字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唤醒那些藏在时光深处的细碎记忆。班长许美玲读罢全文,烟中生活瞬间历历在目,师长们的身影清晰浮现:教语文的谭咏寰老师、教理化的谭建良老师、教数学的杨尚真老师、接手数学的谭上源老师、教英语的周利华老师,还有教政治的赵新明老师等等。许利辉同学则想起与周利华老师相关的趣事——当年为记英语单词,偷偷用铅笔标注汉字注音,被周老师发现后,引得一阵善意的笑声;连同“自己坐在许美玲前面”的座位细节,都因文章的触动而愈发鲜活。当年名为“王浩”的王皓同学,更因文中两次提及自己而动容,即便时隔数十年,李家湾的初中生活与烟山冲的高中生活——那少年时光的艰苦岁月,依旧清晰如昨。
文章唤起的不仅是日常点滴,更有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罗正果同学清晰记得,高二班的同学们虽入学时仅14岁,却承担起诸多成年人的劳作:打地基、修操坪、开荒种田、搬教室,甚至参与悼念伟人的活动。而1976年9月赴韶山悼念毛主席的经历,更是镌刻在众人记忆深处的共同坐标。陈再良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放学回家后早早准备,深夜11点与同大队同学赵志超打着手电筒摸黑赶往学校,凌晨2点在老师的纪律宣讲后整队出发。陈建梅难忘摸黑赶路时的独特声响——路边的狗叫声、同学们的脚步声与低声交流声,还有候车时买的五分钱一个、需一两粮票兑换的法饼,那简单而甜蜜的滋味,成为记忆里难以复制的味道。许美玲与李沛娥两位同学则清晰记得沿途路线:从烟中出发,经圫山、韶山灌区北干渠、高露山、三仙坳、如意亭,长达50多华里,再乘车前往韶山冲。即使路途遥远、身体疲惫,心中的崇敬与坚定却从未消减。
烟山中学新教学楼
怀旧之余,亦有对母校变迁的怅惘。许利辉同学提及前段时间回老家板塘庙坳里,听闻烟山中学因生源问题已成空楼,心中满是伤感与惋惜。但这份怅惘很快被温暖的回忆冲淡。本大队的崔过芳感慨“那时虽然艰辛,但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罗正果亦坦言那段特殊的岁月,让年少的他们快速成长,收获了远超书本的人生财富。从第一任校长许文彬,到第二任韶山人唐卫国、第三任许耿钦、第四任赵新民,再到各科授课的师长,他们的身影,与烟中校园一同构成了学子们精神家园的底色。
2025年10月17日,赵志超(左)与同学陈再良合影于烟山中学。
读者认为,《烟中岁月的青春印记》早已超越一篇普通文章的意义,它是连接校友情感的纽带,是承载青春记忆的立体档案,更是记录一个时代青春风貌的珍贵载体。当文字与记忆相遇,那些逝去的岁月便有了永恒的生命力。纵使母校校园已空,纵使时光流转数十载,只要这篇文章尚在,烟山中学的青春故事便永不落幕,在每一次品读中,都能让人们重遇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回望那段滚烫而纯粹的青春岁月。
整理于2025年10月19日
赵志超(左)、赵璋父子
作者简介:赵璋,湖南湘潭人,1988年3月出生。大学毕业,军人出身,现供职于湘潭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分局。系湘潭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豆蔻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