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养育孩子
如今的社会现实和网络舆论几乎都在传递一个共识,养育孩子是一场高投入的工程。
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没有人帮忙带、不能给孩子“最好的”,那似乎连生孩子这件事都显得不负责任。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些声音劝退,不敢生孩子,也不敢生“太多”的孩子。
但这几年我们一路摸索下来,渐渐发现,养孩子,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孩子确实需要陪伴和投入,但也许没我们以为的那么多。
恰到好处的爱,不过度的照顾与干预,反而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也更自在。
今天,就想和你聊聊我们家的 5 个极简育儿观。
1
不过度吃
我们很少带三个孩子外出吃饭。
一方面,嘈杂的餐厅环境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理想的就餐体验。
年幼的他们本就难以在餐桌前安静坐好,于是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乖乖吃饭,只好拿出手机或平板,或者特意选择带游乐区的儿童餐厅。
结果常常是一顿饭下来,孩子不是盯着屏幕,就是草草吃几口后跑去玩。
我们并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在我们家,规则很简单:既然吃饭,就专心吃饭。
吃饭时不看屏幕,也不该吃几口就跑去玩。
因此,我们更喜欢在家用餐。
一家人围坐餐桌,每个人都可以很放松且自在,氛围安静又温馨;这样的饭局,不仅滋养身体,也滋养一家人的亲密关系。
所以,我们更喜欢在家里吃饭,大家都可以很放松,一家人围坐餐桌,安静且温馨,闲聊也是自在的。
另一方面,外面的食物虽好吃,却不一定健康。
看似新鲜的食材可能已存放多日;
为了追求口味,餐厅往往重油、重盐、重糖;
为了可口,有的还会加入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添加剂。
孩子的味蕾一旦被习惯于这些重口味的食物,对身体也并非好事。
所以我们更愿意自己买食材,在家做饭。
在食材的选择上,我们不追求所谓的山珍海味和稀有品质,也不会为了吃而下血本买昂贵的材料,或者去费尽心思去买从大老远运过来的食材。
我们一般就去家附近的超市买菜,日常的鸡鸭鱼肉、应季的蔬菜水果、超市能买到的新鲜原料,其实已经足够提供孩子成长所需的营养,根本不需要想得太复杂。
在零食方面,我们同样保持克制。
尽量少买那些过度加工、被包装成“健康”的网红零食。
相比之下,新鲜的牛奶、酸奶、奶酪,以及新鲜蔬菜水果,这类轻加工或者原汁原味的东西是最好的,才是真正自然又健康的选择。
2
不过度穿
我们家三个孩子各自有一个衣柜。衣柜不大,能放的衣服数量也有限,但我反而觉得这是个很好的“衡量标准”。
当我发现衣柜开始塞满、衣服放不进时,就提醒自己,又到了该断舍离掉一些衣服的时候了。
把那些孩子不喜欢、穿不下、不再需要的衣服整理出来,给衣柜腾出空间。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面对孩子的需要,家长几乎不需要犹豫就给孩子买。给自己买件衣服还会纠结半天,可一旦是给孩子买的,就好像有了名正言顺花钱得理由然。
于是,孩子们的衣柜往往被塞得满满当当:几十件T恤、七八件外套、十来条裤子、数不清的袜子。
同类型的衣服一堆又一堆。
其实,只要稍微冷静地想一想就会明白,孩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他们长得快,季节一过,很多衣服很快就穿不下,堆在那儿只能浪费。
而孩子真正喜欢、常穿的衣服其实就那么几件。
衣服少一点,反而更好。
孩子一打开衣柜,一目了然,很快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套,不必在一堆选择中犹豫纠结,也不会在繁杂中消耗精力。
现在给孩子买衣服,我们更倾向于少而精,不追求复杂的“公主风”“韩系风”“宫廷风”,这类衣服反而束缚住孩子。
衣服是为了穿,不是用来展示的,穿得简单、舒适、方便活动才是更重要的,让他们能自在奔跑、尽情运动,去探索世界、释放天性。
3
不过度买玩具
在玩具这件事上,道理其实一样,玩具并不是越多越好。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商场看到一个漂亮的玩具,非要买。拗不过他们的请求,只好带回家。
可没过几天,这个原本让他们情有独钟的玩具,就成了众多普普通通玩具中的一件,迅速被遗忘在玩具堆里。
等再看到时,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早已破损不堪,最后只能被清理掉。
这几乎是许多家庭买玩具的循环:花钱买回来,短暂新鲜,然后被遗忘、被丢弃,周而复始。
孩子对玩具有着天生的吸引力,他们总希望拥有更新、更好、更贵的玩具。
如果完全由他们主导,买玩具就成了一个无底洞,永远也填不满。
我们家之前因为孩子多,玩具自然也多。每次看到满地的玩具,我都感到头疼。
孩子们既无法整理,也不懂得珍惜和保护,结果损坏严重,整个玩具箱里都是七零八落的“残兵败将”。
后来我们慢慢意识到,与其给孩子太多杂乱的玩具,不如精选几个真正有意义的。
那些能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启发思考的玩具,才值得留下。
研究也表明,当孩子的玩具减少时,他们反而能更加专注地玩,更深入地探索,这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和专注力都有好处。
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各种“看似需要”的东西。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是帮孩子过滤掉那些多余的诱惑,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
4
不过度陪伴
我们家三个孩子一直都是我和队友亲自带的。
平常我们工作生活都很忙,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做家务、做饭,这些事情本身就消耗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能真正用来陪伴他们的时间相对有限。
有时候我在忙着工作或做家务,孩子们知道我暂时没有空,他们也会主动去做自己的事,安排好自己的闲暇时间,找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去做。
以前我还会因此感到愧疚,觉得自己陪伴得不够。
直到有一次和一位荷兰妈妈聊天,她有六个孩子,其中一个有基因疾病,另一个还要定期去机构做理疗。
普通人难以想象她是怎么一个人带这么多孩子的,但她却表现得非常从容。
她笑着说:“怎么会陪不过来呢?那只是大人的想法,孩子其实不需要我们一直在身边。”
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也许正因为孩子没有被过多关注,他们反而能更自由地探索,主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更早地学会独立和自我调节。
这个观念给了我很大的提醒,我们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陪着孩子,也不必用各种活动去填满他们的生活;
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三五岁的活泼孩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玩耍时间。
少一点干预,少一点介入,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成长。
那种从内而生的内驱力,比父母费尽心思的安排更能带来动力和成就感。
5
不过度报班
现在对很多父母来说,养孩子最贵的,其实是教育上的投入。
各种补习班、课后班、兴趣班随处可见,英语、绘画、钢琴成了标配,就连跳绳、乐高拼搭和体能训练这样小众的课程,也有人愿意花钱去上。
商家正是抓住了父母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心理,不断推出新课程,引导家长为孩子掏钱。
不得不说,如今课外班的投入确实不小,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
可看到别的孩子都在上课,不少父母就会焦虑:如果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好像就落后了。
于是,许多父母在这种焦虑中盲目地给孩子报了很多班,却从未真正思考过孩子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有的甚至并不了解这些课程究竟在教什么,只是花钱图个安心,结果孩子既没学到什么,反而失去了探索兴趣的机会。
其实大部分的补习班和兴趣班都不是非报不可得,我们家三个孩子,基本都不报班,只有几个与运动相关的兴趣课。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并不是整天坐在教室里学习,而是有更多的时间与父母相处,走出家门,亲近自然。
去森林里奔跑,感受阳光与风,体验真实的生活,与世界建立连接,这些经历带给孩子的成长,是任何课堂都无法替代的。
6
写在最后
有时候,真正的爱不是不断给予,而是学会适度留白。
少一点“过度”,孩子反而能在更自由的环境中,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