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会答应
文/崔云生(山东)
有一座城
有三十万个亡灵
血染红的杨子
心痛的改名
有一座城
有三十万条生命
血浸透的雨花
心痛的绯红
是谁说要忘记仇恨
去问问那三十万亡灵
他们同意吗
不要替他们答应
是谁说要淡忘历史
去问问那三十万生命
他们同意吗
他们绝不会答应
以血为墨,叩问良知——评崔云生《绝不会答应》
崔云生先生的《绝不会答应》,以血泪为笔,以良知为剑,字字泣血,句句铿锵,堪称一首直面历史、叩问灵魂的悲愤挽歌与醒世檄文。全诗不长,却如重锤击心,将南京大屠杀的血色记忆与民族立场刻进字里行间。
诗作的力量,首先源于**“具象历史”与“悲愤诘问”的硬核碰撞**。开篇两组“有一座城”的复沓,如悲怆的回响:“三十万个亡灵”“三十万条生命”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滚烫的血泪;“血染红的扬子”“血浸透的雨花”,以“杨子江改名”“雨花石绯红”的具象场景,将历史的伤痛从文字落到实处——那不是遥远的故事,是江水流淌的血、石头凝结的痛,为后文的诘问埋下沉重伏笔。
而全诗的灵魂,在直击人心的“诘问”与“呐喊” 。当“是谁说要忘记仇恨”“是谁说要淡忘历史”的叩问响起,诗人没有空泛抒情,而是直接将话语权交还给“三十万亡灵”:“去问问那三十万亡灵/他们同意吗/不要替他们答应”“他们绝不会答应”。这不是激昂的口号,而是以亡灵之名发出的灵魂拷问——历史的伤痛,从来不该被“替”着原谅;民族的记忆,永远不能被“淡”去痕迹。“绝不会答应”的反复咏叹,如惊雷穿云,既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严正驳斥,更是对民族良知的深情呼唤。
全诗语言质朴如刀,无华丽修饰,却字字带血、句句含锋。复沓的句式强化了悲愤的节奏,直白的诘问撕开了麻木的伪装,让每一个读者在“三十万”这个数字面前,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与生命的尊严。这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宣言——忘记过去即意味着背叛,而三十万亡灵的沉默,便是最有力的“绝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