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让人快乐与充实
汪小波
退休前,我主要教数学与化学,是个理科教师,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爱好上了教育科研,写了不少行文严肃且呆板的文章。逻辑思维占优势的理科人,头脑一般比较直,而缺乏灵活性。其实,我一直想形象思维一下,梦想着写一些文字活泼,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学作品,像《活着》的余华一样,抑或像《艳阳天》的浩然一样,原谅我,又在做白日梦了。
有理想,总是好的,虽然很难达到大作家的水平,但以他们为榜样、为参照,总是可以的吧。于是,大约是今年(2025年)5月底开始,手抖脚颤地开始写,至今已有近100篇小作文在各网络平台上发表,个别小作文受到了好评。正是受到网友们的鼓励,我逐渐养成了写作习惯,每天精神生活更充实了。
其实身边中的每件小事兼可写。平常的生活,粗看平淡无奇,但深想细思,往往藏着大智慧,让你一写而无法收拾。一花一世界,尤其那些能触动情感的身边小事,最值得写。作为普通人,不要常想着写那些长篇大论之作,也不一定要写什么十全十美的宏大叙事。写写亲情、友情、风景和回忆,这些看似平凡的内容,反而能净化心灵。真正的深刻,都藏在细微之处,这就是小中见大的力量,最好的素材就在你身边。
写作的原则,遵循有感而发的真情实感。情真意切才能打动人心,引人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写作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而是面向熟悉你的和不熟悉你的广大阅读者。真善美是写作的最高原则。没有真情触动,绝不下笔。无论写什么,国家大事也好,个人琐事也罢,都必须源于内心真实的感动。那些与真善美相悖的假大空的东西,坚决不碰,坚决不写。力多让每一篇文章都有温度、有灵魂和有高度。写作必须坚持正能量原则,以文励人。
我们每个人的文字,都是自己当下状态的镜子。我们的文章,本质上是把此时此刻的意识形态,定格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做到身老或身逝,然而心却永远因定格在历史结点之上而年轻。
写作必须有创新,必须赋予平凡某种深刻的意义。如果没有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意义,我们写的东西,就是记流水帐,苍白无力,失去阅读兴趣,被读者抛弃。真情实感、关注生活、诚实表达,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才是写作最坚实的基础。心中有感动,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我写,故我在。
如果说某篇文章写得好,那全是改得好的功劳。这犹如雕刻之初,艺术家先是大刀阔斧,初具刍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精雕细琢,最后便成为艺术品。写作与此太相似了。
汪小波,四川省夹江中学退休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曾任多届夹江县政协常委、夹江中学教科室主任。曾获乐山市优秀人才、乐山市优秀教师、夹江县首届名教师等称号。发表论文论著80多篇(部),有多个教育科研课题获省市成果。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