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89载岁月鎏金,长征的足迹虽印刻于历史长河,其精神却始终如炬,照亮民族前行之路。
在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作者强军同志以细腻笔触串联起广西桂林、贵州遵义、甘肃庆阳三地的红色记忆,从湘江战役纪念馆的文物余温,到遵义会议会址的VR历史重现,再到南梁革命根据地的非遗传承,让静态的红色地标成为动态的精神载体。
文中既勾勒出新时代纪念活动的鲜活图景,更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当代内核——信仰与忠诚是不变灵魂,为民情怀是温暖底色,攻坚克难是力量源泉。这些散落于山河间的故事与坚守,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诠释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的深刻内涵。
相信读者能从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汲取到奋进的力量,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回响。(324字)

【散文】
山河铭记: 长征精神的
新时代回响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秋阳穿透云层,洒在湘江战役纪念馆的展柜上。那枚弹痕累累的铜号静静陈列,号管上的绿锈如岁月凝结的泪痕,却依旧能让人听见八十余年前冲破硝烟的嘹亮。2025年10月22日,当长征胜利89周年的钟声在神州大地回荡,从漓江之畔到娄山关巅,从黄土高原到赤水河畔,无数红色地标正以崭新的姿态,诉说着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广西桂林的湘江之滨,江水依旧奔腾,却早已洗去当年的血色。湘江战役纪念馆的七组主题展区,如七座矗立的精神丰碑,将1934年那场惨烈的血战缓缓铺展。624件文物在此集结:被弹片击穿的绑腿上,还残留着战士体温的余温;泛黄的家书里,“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字迹力透纸背;锈迹斑斑的步枪旁,凝结着炊事员最后一次生火时留下的炭灰。最令人动容的是“绝命后卫”展区的场景复现——透过玻璃,能看到雕塑群中年轻战士紧握钢枪的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目光却始终朝着红旗升起的方向。讲解员说,每年有超过百万观众来此驻足,当孩子们踮起脚尖触摸展柜玻璃时,眼神里闪烁的光芒,正是精神传承最鲜活的注脚。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向北,贵州遵义的柏油路上车流不息,与遵义会议会址的青瓦木楼形成奇妙的时空叠印。这座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二层小楼,曾在寒夜里点亮中国革命的灯塔。如今,科技的力量让历史场景有了更生动的表达:戴上VR设备,观众便能“置身”1935年1月的会议室,看见煤油灯下拉长的身影,听见关于战略转折的激烈讨论,甚至能感受到窗外寒风掠过窗棂的凉意。纪念馆旁的露天剧场里,《伟大转折》实景剧已累计演出超800场,每当剧情推进到红军四渡赤水的段落,舞台两侧的河水便会随着炮火特效泛起浪花,台下观众的掌声与剧中的冲锋号交织,仿佛跨越了近百年的时光。有老党员连续五年带着孙辈来看演出,他说:“比起书本上的文字,孩子在这里能真正‘摸到’历史的温度。”

再向西北,甘肃庆阳的黄土高原上,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的窑洞前,老艺人正用皮影戏演绎《刘志丹闹革命》。驴皮影在灯影里跃动,唱腔里满是黄土高原的苍凉与豪迈,台下的孩子们跟着唱词轻轻摇晃身体。展示园的非遗工坊里,剪纸艺人将红军过雪山的场景刻进红纸上,细密的纹路间,雪花与红旗相映;刺绣姑娘用彩线勾勒出南梁苏维埃政府的旧址,针脚里藏着对当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敬意。最热闹的是沉浸式体验区,游客们穿上粗布军装,扛起木质步枪,沿着模拟的“红军小道”攀登,当气喘吁吁地登上山顶,看见飘扬的红旗时,不少人下意识地挺直了脊梁——这便是红色文化最朴素的感染力,无需说教,只需亲身体验,便能读懂“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深意。

这些散落于山河间的纪念活动,并非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长征精神与新时代的深度交融。在当代语境下,长征精神早已超越了军事征程的范畴,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密码,在信仰、为民、奋斗三个维度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信仰与忠诚,始终是长征精神的灵魂。当年红军将士在饥寒交迫中跋涉,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靠的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如今,这种信念转化为党员干部“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在桂林的乡村振兴一线,驻村干部们带着湘江战役“绝命后卫”的拼劲,走遍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将产业帮扶方案写在田间地头;在遵义的社区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们以遵义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倾听群众诉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在庆阳的脱贫攻坚纪念馆里,年轻的讲解员们用“南梁精神”激励自己,每天接待数十批访客,声音沙哑却依旧热情——他们或许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却用同样的忠诚,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着初心。

为民情怀,是长征精神穿越时空的温暖底色。当年红军过草地时,炊事员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最后一把青稞面分给伤员;在遵义,红军战士为百姓挑水、修路,留下“军民鱼水一家亲”的佳话。如今,这种情怀化作“俯身躬耕”的实际行动。在桂林的漓江边,环保工作者们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江水,让“江作青罗带”的美景永续;在遵义的山区学校,支教老师们带着VR设备进山,让孩子们通过科技“走进”北京故宫、上海外滩,点亮他们的求学梦想;在庆阳的养老院里,志愿者们定期为老人理发、体检,用陪伴温暖着曾经为革命事业奉献的老人们——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正是“为人民服务”最生动的诠释,也是长征精神在当代最温暖的延续。

攻坚克难,则是长征精神给予当代人的力量源泉。当年红军用双脚丈量二万五千里,用血肉之躯突破天险腊子口,靠的正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勇气。如今,这种勇气转化为应对时代挑战的坚定决心。在桂林的高新技术园区,科研人员们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以“红军过雪山”的毅力反复试验,终于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在遵义的交通建设工地,建设者们克服喀斯特地貌的地质难题,让高速公路如银龙般穿梭在群山之间;在庆阳的农业示范区,农技人员们顶着烈日研究耐旱作物,让黄土高原上长出了高产的玉米和苹果——这些奋斗的身影,印证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的正是这种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精神。
夕阳西下,湘江战役纪念馆的灯光渐次亮起,照亮了展墙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句。远处的遵义会议会址,VR设备仍在循环播放着那段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庆阳的南梁展示园里,皮影戏的唱腔还在窑洞间回荡。89年的时光流转,长征的足迹或许已被岁月轻轻覆盖,但长征精神却如璀璨的星辰,始终照耀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时代未来走去,长征精神从未褪色。它藏在文物的斑驳痕迹里,藏在科技赋能的展陈中,藏在普通人奋斗的身影间,更藏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里。当年轻一代在红色地标中触摸历史,当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当各行各业在攻坚克难中勇毅前行,便构成了新时代长征路上最动人的风景。这风景,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更是对未来最坚定的承诺——山河铭记,精神永续,长征的故事,永远在时代的潮声中回响。(2413字)
共2749字 2025年10月22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