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数来宝以竹板为器、韵律为魂,素来是承载民间烟火与生活智慧的艺术形式。
作者强军先生以陕西宝鸡的乡土视角为锚点,将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自然肌理、农事节律与人文习俗,熔铸于《数来宝·霜降谣》的铿锵节奏中。作品以“说霜降—数霜源—讲物候—话农事—谈习俗—收岁序”为脉络,用鲜活的口语化表达、错落的节奏变化,让严霜凝晶的自然之美、南北耕耘的烟火之暖、赏菊登高的雅趣之韵跃然纸上。
既保留了数来宝“接地气、传乡音”的传统特质,又赋予了节气文化新的艺术生命力,堪称一曲兼具民俗质感与生活温度的节气赞歌。(251字)

【数来宝】霜降谣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打竹板,响连天,咱们今天说霜降)
竹板一打响叮当,咱们聊聊霜降忙。
二十四节排十八,秋末冬初它登场。
十月廿三时辰定,十八点四十九分响,
严霜霜刀加霜剑,别名三个记心上!
(竹板敲,迈大步,先把霜的来历数)
王充《论衡》说得详,霜非天降自地长。
白日秋阳蒸水汽,夜寒凝晶裹草秧。
早霜也叫菊花霜,菊傲霜寒吐芬芳。
元稹诗句说得妙,“空天万里霜”,
风卷清云菊花黄,秋末气节藏诗行!
(竹板脆,响当当,三候物候讲一讲)
一候豺狼祭兽忙,猎物陈列似祭场,
不是灵性是储粮,古人田猎顺天纲。
村口土狗学模样,叼来野雀窝前放,
憨态可掬招人赏,自然节律记心房。
二候草木叶黄落,梧桐叶褐铺软床,
银杏金箔随风荡,松柏常青傲寒霜。
社员扫叶堆田埂,埋土成肥根下藏,
“叶落归根”循天道,伐薪为炭过冬凉。
三候蛰虫把身藏,蚯蚓蟋蟀土中躺,
不吃不喝闭门窗,静待开春把歌唱。
孩童挖薯翻土壤,见了蛰虫轻放躺,
长辈叮嘱别惊扰,万物有节莫慌张!
(竹板急,节奏强,南北农事不一样)
北方霜降收薯忙,锄头一刨红薯亮,
红通通,带着浆,晒场薯干铺白霜。
白菜壮实入菜窖,大葱捆起挂檐廊,
“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
农谚句句是良方。
南方“三秋”忙得慌,晚稻金黄收割机响,
稻穗卷入吐谷粮,社员拾穗弯腰忙。
割完稻田翻土壤,晚麦油菜种上场,
棉花白绒满竹筐,沉甸甸来压肩旁。
新疆田野景别样,北疆冬灌润土壤,
南疆拾棉人匆忙,头巾鼓风手指扬,
秋高气爽心里亮,仓廪渐满笑满堂!
(竹板柔,韵味长,习俗雅事暖心房)
霜降赏菊最风雅,金英玉版墨荷芳,
古人举办菊花会,饮酒赋诗乐无疆。
乡间院里种几株,晨起闻香心舒畅,
君子风骨菊中藏,傲霜绽放不张扬。
登高望远精神爽,漫山红叶似火烧,
香山岳麓人潮涌,寻常小山也风光。
炊烟袅袅村边绕,河流如带向远方,
呼吸清新舒胸膛,祛病解忧心亮堂。
食俗暖心滋味香,“补霜降”的俗语讲。
北方羊肉汤暖肠,肉烂汤浓驱寒凉;
老北京的迎霜兔,麻辣鲜香配酒浆。
南方鸭子摆上桌,清炖姜母滋味长;
山东萝卜脆又甜,泉州柿子甜心房。
洪武皇帝得相救,“凌霜侯”名传四方,
吃柿不流鼻涕淌,传说习俗暖心肠!
(竹板缓,收尾章,岁晚静待冬来降)
霜降过后秋收场,风凉昼短夜变长。
田埂枯草沙沙响,柳树秃枝晃摇晃。
大雁南飞排成行,雁鸣清亮天际荡。
社员收拾农具亮,种子入袋记端详。
孩童盼雪心花放,堆雪人来打雪仗。
天地从容待冬藏,仓有粮食坛有酱,
屋檐腊肉挂得香,院里菊香飘院墙。
霜落无声秋尽藏,不是结束是开场。
待到来年春雨降,种子发芽蛰虫唱,
万物复苏迎朝阳,岁序轮回新气象!
(竹板停,声绕梁,霜降谣儿唱完场)
(1061字)

【作品赏析】
一、节奏韵律: 竹板声里的节气节奏
数来宝的灵魂在于“节奏”,《霜降谣》对节奏的把控精准且富有层次,与霜降时节的自然与生活节律高度契合。开篇以“竹板一打响叮当”的轻快节奏入题,用“响连天”“响当当”等拟声词模拟竹板声,迅速将读者带入“说霜降”的情境;讲解物候时,以“竹板脆,响当当”的短促节奏对应“豺乃祭兽、草木黄落”的鲜明物候特征;描绘南北农忙场景时,切换为“竹板急,节奏强”的急促韵律,北方收薯的“锄头一刨”、南方收稻的“收割机响”,皆在快节奏中凸显“忙”的张力;而谈及赏菊、登高、食俗等雅事时,又转为“竹板柔,韵味长”的舒缓节奏,与“饮酒赋诗”“肉烂汤浓”的暖心场景相得益彰;收尾以“竹板缓”收束,呼应“岁晚静待冬来降”的从容,节奏随内容起伏,让整首作品如霜降时节的时序流转,张弛有度、层次分明。
二、内容表达: 乡土视角下的节气全景
作品以“全景式”视角铺陈霜降内涵,将自然科普、物候观察、农事实践与人文习俗熔于一炉,且始终扎根乡土,充满生活质感。
1、自然与科普的融合: 开篇点明霜降“二十四节排十八”“十月廿三时辰定”的时间属性,又引用东汉王充《论衡》“霜非天降自地长”的记载,结合“白日秋阳蒸水汽,夜寒凝晶裹草秧”的通俗描述,将霜的形成原理讲得浅显易懂,同时融入元稹“空天万里霜”的诗句,让科学认知与文学意境交织。
2、物候与生活的关联:“三候”的阐释未局限于古籍记载,而是加入乡土场景——“一候豺乃祭兽”关联“村口土狗学模样”,“三候蛰虫咸俯”融入“孩童挖薯轻放虫”的细节,让抽象的物候规律变得鲜活可感,暗含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朴素的生命教育。
3、农事与地域的对照:通过“北方”“南方”“新疆”的地域划分,展现霜降农事的差异性——北方“红薯亮”“白菜入窖”“大葱挂檐廊”的“收与藏”,南方“晚稻黄”“拾棉忙”“种麦油菜”的“收与种”,新疆“北疆冬灌”“南疆拾棉”的别样景象,搭配“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霜降到立冬,晚麦莫放松”等农谚,既是对农事经验的记录,也勾勒出中国秋末农耕的生动图景。
4、习俗与人文的交织: 赏菊时,既写“金英玉版墨荷芳”的花色,也提“古人菊花会”与“乡间种菊”的雅俗呼应;登高时,兼顾“香山岳麓”的名景与“寻常小山”的乡野风光;食俗部分,从北方羊肉汤、老北京迎霜兔,到南方姜母鸭、山东萝卜、泉州柿子,甚至嵌入朱元璋与“凌霜侯”柿子树的传说,让习俗不再是冰冷的仪式,而成为承载生活热爱与文化记忆的载体。
三、语言风格: 口语化表达中的生动质感
作品坚守数来宝“口语化、接地气”的传统,语言鲜活生动,充满民间文艺的质朴气息。多用短句与叠词,如“红通通,带着浆”“沉甸甸来压肩旁”“沙沙响”“晃摇晃”,简洁明快且富有画面感;善用生活化的比喻,将银杏叶比作“金箔”,红叶比作“火烧”,红薯干比作“铺白霜”,让抽象景物变得可触可感;对话语节奏的把控精准,“记心上”“记心房”“莫慌张”“笑满堂”等尾字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既适合口头表演,又能让读者在韵律中感受霜降的节气氛围,真正做到了“让节气走进烟火,让传统贴近生活”。(1273字)
共2608字 2025年10月22日夜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