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升家诗歌创作的三重境界
安徽/王瑞东
一、历史记忆的温情凝视
在《2005:非常逝者》组诗中,郑升家展现了对时代记忆的深切关怀。他选取古月、启功等五位文化界人士,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他们的人生轨迹。这种创作不是简单的悼念,而是通过"以诗立传"的方式,构建起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图谱。诗人巧妙地平衡了历史评价与个人情感,既尊重事实,又饱含温度,让这些"昨夜星辰"在诗行中重新闪耀。
二、文学理想的当下建构
《致〈水月北湖〉文学平台》则展现了诗人对文学现场的热切参与。在这首诗中,郑升家将虚拟的网络平台与实体的"水月北湖"意象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诗意空间。他敏锐地捕捉到数字时代文学创作的新形态——地理的隔阂被精神共鸣所消弭,素未谋面的写作者因共同的热爱而结缘。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文学平台的礼赞,更是对当代文学生态的生动写照。
三、文化精神的深度对话
在人物系列咏怀诗中,郑升家显示出与历史文化灵魂对话的非凡能力。他对萧红的理解、对王小波的解读、对王阳明的诠释,都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些诗作不是简单的人物评传,而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诗人既能准确把握每个人的精神特质,又能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观照,显示出独特的历史眼光。
艺术特色的统一与升华
纵观郑升家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鲜明的艺术特质:
首先,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尚华丽,却自有动人的力量。这种"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风格,在当代诗坛别具一格。
其次,他的诗歌主题始终围绕着"人"展开——无论是逝去的文化名人,还是活跃的文学同好,或是历史上的思想巨匠,他都以深切的同理心去理解、去书写。
最重要的是,他的诗歌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时空观照方式:身处西北边陲,心系中华文脉;立足当下现实,对话历史深处。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他的诗歌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普遍意义。
郑升家的诗歌创作,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诚的写作者如何在喧嚣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在多变的环境中坚守恒定的价值。他的诗作犹如一座精神的灯塔,既照亮来路,也指引去途,在当代诗歌的星空中散发着独特而温暖的光芒。
(2025/10/2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