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的日子》(散文)
文/沈巩利
十月二十日,周一上午,是个特别喜庆浪漫的日子。
今年的秋雨下得格外绵长,接连三十多天没见太阳,空气里浸透了水汽,连心情都有了点小情绪似的。前两日有的地方竟还下了雪,凉气顺着衣领往里飘,叫人真切地感受到深秋的味道。可偏偏就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早晨,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里,却涌动着一股暖流——韦选毅艺术馆要开馆了。
学院坐落在秦岭北麓的怀抱里。站在图书馆大楼广场向北眺望,绵延数十里的蓝田秀岭横卧在天际。东头的厚镇流传着刘秀的传说,中间的金山藏着说不完的传奇,西边的骊山不仅是老母殿所在,更是汪锋闹革命走过的地方。云雾缭绕处,是有着两千四百年建县史的蓝田县城——这片163万年前"蓝田猿人"的故里,如今以美玉、厨师、汤泉、美景闻名于世的地方。
这所学院,是蓝田目前唯一一所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普通民办大学。十七个专业在这里生根发芽,职业教育办得有声有色。北门口的环山路车来车往,大门东柱上竖写着校名,中间的横壁上是"勤奋、博学、求实、创新"八字篆体校训。走进大门,数十米长的四车道宽敞壮观,两旁的杏树、桃树、柿树虽已过了花季,却依然能想象春天花开满树、秋日果实压枝的美景。六百多亩的校区里,教学楼、运动场、游泳池、实训基地错落有致,在秦岭的环抱中自成天地。
开馆仪式在一号楼二楼的报告厅举行。姜超主任主持,当国歌声响起,所有人都肃然起敬。王明星院长脱稿致辞,讲情怀、谈责任、说担当,言语朴实却字字珠玑。当他将聘书郑重地交到韦选毅馆长、杨红卫常务副馆长、张伊诺副馆长、杜晓科秘书长等人手中时,掌声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韦选毅和张惠民的发言,一个沉稳厚重,一个激情澎湃,却都指向同一个愿景——让艺术在校园里生根发芽。
二百余人把报告厅坐得满满当当——蓝田书画界的十五位名家,县电视台记者,学院的领导老师,还有眼睛里闪着光的年轻学子。仪式结束后,人群移步艺术馆。一千平方米的展馆里,韦馆长亲自讲解每一幅画作。他谈笔墨,谈构图,更谈画作背后的故事与情怀。站在他自己的画作前,他目光炯炯地谈起未来五年创作大秦岭的计划,那神情不像是在说一个设想,倒像是在立一个誓言。蓝田书协主席张惠民、女画家、诗人乔清雅等应邀书写了王维诗句、"柿柿如意"等书画作品。学院党政办、总务和发展规划处等精心周到的热情像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人感到幸福的舒心和温暖。
这个阴雨绵绵的秋日,因为一个艺术馆的开馆,忽然变得激情浪漫起来。你看,职业教育与高雅艺术原来可以如此相得益彰——技能培养的是谋生的本领,艺术滋养的却是生命的厚度。在这所秦岭脚下的学院里,技术的务实与艺术的空灵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韦选毅艺术馆走在了全国职业院校的前列,这不是偶然。它告诉我们:技术教育从来不该只有冰冷的机器和枯燥的数据,还应该有色彩的温度、笔墨的情致。这些悬挂在墙上的画作,终将如一粒粒种子,落在年轻学子的心田里。也许某一天,当他们在实训车间操作机器时,会忽然想起某幅画的构图,某个色彩的搭配——那时他们就会懂得,创新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审美。
窗外,秦岭依旧隐在雨雾里。但艺术馆内,一幅幅画作却像一扇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比晴天更明媚的风景。这个喜庆的日子,因为艺术的到来,让连绵的秋雨也成了背景——衬托着人类精神永远向美的执着。
雨还在下,但每个人的心里都住进了一个太阳。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