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相逢
黄新
黄山脚下的昱城屯溪,天都国际的披云厅里喜宴的琉璃瓦在晨光中流转着两种光泽——一半是国企改制后的沉稳鎏金,一半是民营资本的亮色新漆……
唐总站在宴会厅廊桥,手机同时响着两个铃声。左边口袋传来国资委调研组的亲切问候,右边震动着婚庆公司的急电。这位国企老总理了理西装前襟,像调和两种不同质地的丝绸……
“放心,金婚宴的鳜鱼单独起锅,婚宴的澳龙绝不抢味。”他挂掉电话时,柯总正带着厨师团队穿过晨雾弥漫的屯溪老街,但见青石板的路上回荡着此起彼伏的品尝笔记。
“富春楼馄饨皮好象薄了些,但馅料极见功力。”
“徽滋味的浇头面,仿佛少了鸡山坑毛尖的调香。”
柯总的笔记本上,左边页面记着1953年供销社的梁子粿配方,右边页画着分子料理的摆盘草图。
宴会厅开始同时涌入两种时光。银发夫妇被同学簇拥着,指缝间漏下当年在徽州插队时的旧照;穿露背婚纱的新娘正调整头冠,抖音直播的手机支架在香槟塔间穿梭。……
危机在传菜口初现。两位戴白帽的厨师为蒸柜使用权僵持不下——老师傅要蒸三小时的火腿炖石鸡,年轻人急需五分钟出品的蒜蓉扇贝。
“交叉摆盘。”柯总突然出现,手中端着试菜小碟。他让老师傅的火腿切薄如蝉翼,在扇贝旁卷成徽州民居的马头墙造型。唐总适时引着金婚夫妇行至明档区:“这道‘岁月流金’请品鉴。”又对婚宴管家颔首:“年轻人的‘海誓山盟’可以走菜了。”
当鳜鱼在定制双格盘中分别呈现臭鳜鱼传统制法与柠檬黄油煎制两种风味时,银发奶奶忽然举杯走向新娘:“姑娘,我们在这条屯溪老街拍过婚纱照。”她丈夫笑着补充:“当年只有黑白照,现在能看见鳜鱼里的两种人生了。”“哈哈……”
唐总在控制台轻按开关,穹顶缓缓析出可调节的玻璃幕墙,将阳光过滤成适合两种场域的色调与温度。柯总亲自端上最后一道点心——改良的蟹壳黄烧饼,传统梅干菜与创新乳酪流心,盛放在同一个竹编食盒的两端……委实具有强烈的对比性……
月光漫过率水河时,婚宴的彩纸屑与金婚宴桂花瓣在庭院相遇。唐总翻看混改后的季度报表,柯总在朋友圈发出九宫格:前四张是老街采风的青苔砖雕,后五张是婚宴的星空顶设计图。
混合经济的真谛,此刻正飘荡在徽州晚风里——它让石鸡与扇贝在同一个蒸笼各得其所,让黑白结婚照与抖音直播在同一个空间对话,更让国有企业的广厦之荫与民营经济的活水之韵,共同烹调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盛宴……
汪晓东写于2019.5.4
改于2025.10.23
作者简介:
汪晓东,男,汉族,笔名山岚,黄新,纪天等。1962年7月27日出生于安徽潜口,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供职徽州区政府,任三级调研员。系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黄山市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黄山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累计有300多万字学术、文艺和新闻作品散见各地,有50余次获得各机构学术成果奖和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