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地气的高科技
文/孔祥智(河南范县)
东方巨龙的脊背,因科技的脉动而愈发挺拔。当无人机如银燕掠过黄河两岸的田畴,雾化的农药便织成细密的网,将病虫害阻隔在禾苗之外;大型机械的轰鸣取代了旧时的鸡鸣犬吠,昔日需要数月躬耕的刀耕火种,如今在一日的晨光里便完成了从播种到施肥的全部流程。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土,正以崭新的姿态,演绎着科技赋能的传奇。
那些曾目不识丁的农人,从未被时代的浪潮甩在身后。他们粗糙的手掌,既能握得住祖辈传下的锄头,也能玩转现代化的新农具。黄土坡上的智慧,从来都不是墨守成规的固执,而是在传承中不断革新的灵动。你看乡集的晨光里,昔日武大郎的炊饼担早已换成了新鲜出炉的面包摊,麦香与奶香在空气中交织,升腾起别样的人间烟火——这是乡土与现代的温柔相拥,是传统与创新的默契共生。
蒜田里的巧思更令人动容。农人将小板凳系在腰间,把弯腰弓背的辛劳,化作端坐田垄的从容。一瓣瓣饱满的蒜种,在指尖的轻抚下落入新翻的泥土,伴随着手机里流淌的音乐与随口哼唱的小调,曾经枯燥的耕种,竟也镀上了科技的灵光与生活的诗意。这便是乡土的智慧,于平凡中见奇崛,于朴素中藏匠心。
实践的土壤从不挑剔耕耘者的身份,即便是扎根田埂的农人,也能在土地上书写最生动的人生篇章。他们播撒的不仅是孕育希望的种子,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革新的渴求。案头的《毛选》五卷依旧熠熠生辉,那些穿越半个世纪的文字,如不灭的灯塔,照亮了乡土振兴的道路。“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句箴言在田垄间得到最生动的诠释。
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这部在烽火中诞生的巨著,是实践的结晶,更是指引方向的罗盘。在河南范县的田野上,在黄河流域的沃土中,每一份扎根大地的创造,都带着接地气的力量;每一次与时俱进的革新,都蕴含着穿越时光的坚持。乡土与科技的相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书写着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壮美诗篇,让希望的种子在科技的滋养下,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025.10.23于孔庄田间地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