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儿子
作者/王战利
审核/刘向东
总编/李淑林
一身戎装映初心
一片花海富山村
在秦岭北麓的褶皱里,流峪河蜿蜒而出,滋养着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这片土地。曾经,这里是“72峪”深处有名的省级贫困村,村民最大的心愿是“在许庙集上咥一碗羊肉泡馍”;如今,千亩荞麦花海如繁星洒落,AAA级景区的招牌熠熠生辉,民宿集群炊烟袅袅,游客摩肩接踵——这场翻天覆地的蝶变,始终绕不开一个被乡亲们亲切唤作“吝支书”的名字:退伍军人吝朋涛。他是土生土长的“大山儿子”,用一身戎装淬炼的担当,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续写了属于军人的别样荣光。
从边防战士到“挑担人”,
把“军人底色”烙在乡村土地上
1972年,吝朋涛出生在峪口村一个普通农家,从小跟着父辈割柴担草、挖药拉车,大山的坚韧早早融入他的血脉。1990年10月,18岁的他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应征入伍,奔赴西部边防。在风雪弥漫的边疆,他摸爬滚打、冲锋在前,不仅多次立功受奖,更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将“忠诚、担当、不服输”的军人品格刻进骨子里。1994年9月,带着部队的嘉奖和一身本领,吝朋涛退伍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峪口村。
此时的乡村,依然处在贫困落后之中
。为了让家乡人过上好日子,吝朋涛揣着农民工的朴实梦想,一头扎进西安城:扛过沉重的货物,蹬过穿梭街巷的人力三轮车,当过起早贪黑的装卸工,也开过长途货车奔波在城乡之间。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一份不服输的劲,让他慢慢走出了个人的致富路,却也始终牵挂着村里的乡亲——看着家乡依旧破旧的道路、闲置的土地,还有乡亲们渴望改善生活的眼神,他心里总憋着一股劲:“咱当过兵,不能看着家乡一直穷下去!”
2018年3月,村级换届选举的钟声敲响。经过民主评议、党员选举、组织考察,乡亲们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这位“敢闯敢干、有担当”的退伍老兵,吝朋涛高票当选峪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一肩挑”的村带头人。全村有1383口人,401户,9个村民小组。上任之初,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副“烂摊子”:刚脱贫摘帽的村子产业匮乏,“空壳村”的帽子迟迟摘不掉;基础设施薄弱,村级道路坑洼不平;村容村貌更是“脏、乱、差”,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不少村民还守着“靠天吃饭”的老观念,对发展新产业缺乏信心。
第一次村“两委”会议上,吝朋涛攥着拳头说:“咱当兵的人,最不怕的就是挑重担!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发展蓝图,上级组织信任咱,乡亲们指望咱,就算有千斤压力,也要把峪口村的穷根子拔掉,让大伙过上好日子!”那晚,他在村委会办公室翻来覆去睡不着,桌上摊着村里的地图,手里拿着笔圈圈画画——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村民思想动员到资源整合,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一份初步的发展思路渐渐清晰。
从“拓荒者”到“造景人”,
让千亩荒坡变成“致富良田”
“幸福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吝朋涛深知,要改变峪口村的面貌,必须先按下“基础设施升级键”。他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得到上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多次跑县城、进市区,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入驻村里,按照“一廊一岭一村”的整体布局,为峪口村量身定制发展规划。2018年6月20日,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峪口村告别了“各自为战”的零散模式,走上了“村集体牵头、群众参与、共同致富”的抱团发展路。
紧接着,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焕新行动”在峪口村展开:损毁的道路被重新维修、拓宽,2500米村级主干道铺上了平整的沥青;3.5公里荞麦花海旅游专线蜿蜒山间,5公里骑乘道路串联起村落与田野;235盏太阳能路灯在夜晚亮起,照亮了村民出行的路,也点亮了乡村的希望;村民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被彻底清理,100余户闲置的老房子经过改造,变成了兼具乡土风情与现代舒适感的民俗民宿;道路两旁种上了绿植,村口建起了小广场,曾经“脏乱差”的小山村,渐渐有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容美化”的新模样。
基础设施改善了,如何发展产业、让村民持续增收,成了吝朋涛最操心的事。他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最终把目光落在了村西头的千亩荒坡上——这片土地在农业合作社时期曾种过果树、荞麦和豆类,后来因无人打理变成了撂荒地,零散地分给村民后,“你家1亩、他家5分”,难以形成规模。“峪口村背靠秦岭,面朝流峪河、灞河,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资源!”吝朋涛眼前一亮,“咱这里海拔600-800米,特别适合种荞麦,要是把荒坡整治好,种上荞麦形成花海景观,既能发展旅游,又能带动产业,岂不是一举两得?”
可想法一提出,就遭遇了不少质疑:“荞麦能当饭吃?种花海能挣钱?”“荒坡种了几十年都没起色,别到时候白忙活一场!”面对村民的疑虑,吝朋涛没有退缩——他带着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掰开揉碎讲政策、算收益;组织村民去周边发展好的村子考察,让大家亲眼看看“生态变效益”的实例;对于思想不通的农户,他磨破了嘴皮,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直到把道理讲透、把信心树起。“咱当兵的人,说话算话!只要大家跟着干,我保证不让大伙吃亏!”他的承诺,像一颗定心丸,让村民们渐渐放下了顾虑。
2021年春天,吝朋涛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们扛起锄头、拉着种子,走进了千亩荒坡。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播种施肥,他事事冲在前面,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天黑了才回家,一身迷彩服沾满了泥土,手上磨出了新的老茧。这一年,200亩荞麦试验田喜获丰收,秋天一到,粉白相间的荞麦花铺满坡地,吸引了周边不少游客前来打卡。看到希望的村民们积极性高涨,2022年,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2023年,突破1000亩,峪口村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荞麦集中种植区。
为了延长花期、提升景观效果,吝朋涛引入花期调控技术,让荞麦花在每年5-6月、9-10月两度绽放,每次花期持续约45天。粉白的花海与褐色的土地交织,映衬着远处秦岭的轮廓线,勾勒出“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的诗意场景。2024年7月25日,峪口村荞麦花海景区通过《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认证,成为西安市新增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如今,每到花期,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8万人次,旅游的车辆要排好几公里,昔日寂静的小山村,变成了热闹非凡的“网红打卡地”。
从“带头人”到“守夜人”
把“小家”放在身后
把“大家”扛在肩上
“吝支书带领我们种荞麦,一不小心种出了‘致富花’!”这是如今峪口村村民最常说的一句话。随着荞麦花海的火爆,村里的产业链也不断延伸:村民们把自家的土蜂蜜、核桃、柿子、土鸡蛋等土特产摆到路边售卖,生意红红火火;60余户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办民宿、农家乐、小吃店,或是将房屋租赁给经营者,每年多了好几万元收入;村上引入18家地方餐饮名店,打造出香气四溢的蓝田厨房美食街;24家中高端品牌民宿组成“山乡慢生活”民俗集群,成为城里人休闲康养的首选;30辆观光电瓶车穿梭在花海间,为游客提供别样体验。
不仅如此,吝朋涛还积极拓展新业态,现代农业观光、露营团建、节庆活动、婚纱摄影、国风旅拍、农耕体验等项目相继落地,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2023年,峪口村累计接待游客1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50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20余个,带动周边5个村1250户群众增收的同时,村集体经济收益180余万元,民宿和农家乐营业额达1100万元。这一年,吝朋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纳入“2023年度乡村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2024年,峪口村先后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全国最美乡村旅游路线,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陕西省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西安农业景区”等荣誉称号。吝朋涛本人也连续多年荣获市、县和镇上优秀共产党员、乡村振兴担当好支书、爱国拥军先进个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和蓝田县第一届最美退役军人等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吝朋涛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面对这些荣誉和老百姓的赞声,他却反复说:“峪口村和荞麦花海日新月异的变化,都离不开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的凝聚力带头示范,更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我个人只是踏实履行了一个党员的义务。”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带领乡亲们盖别墅、开民宿的“好支书”,自家的日子却过得格外朴素。吝朋涛家住的还是十几年前父亲在世时盖的老房子,地势低洼,地面铺着普通砖块,家里没几件像样的家具;78岁的老母亲守着一台老旧电视机,过着节俭的生活。2018年,在母亲的再三催促和妻子的唠叨下,吝朋涛从渭南砖厂买了3万块砖,堆在门前小院,想给老房加建两层——可这一放,就是6多年。
“不是不想盖,是真的顾不上、也没钱。”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吝朋涛当支书这些年,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村里:政府发的工资,常贴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上。盖房的人工价、材料价逐年上涨,他全家攒下的那点钱,连修房的零头都不够。更重要的是,“一肩挑”的工作太忙了:每天鸡叫头遍就出门,口袋里装两个馍、军用水壶装着山泉水就是早餐;中午在村里随便吃几口对付;晚上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遇上农忙、防汛、防疫,两三天不回家是常事。家离村委会不到2里地,可他却成了“最忙的过路人”。
有人问他:“当初要是继续在西安跑运输,早就盖别墅了,后悔吗?”吝朋涛总是笑着说:“后悔啥?看着乡亲们住上新房、开上小店,日子越过越红火,比我自己盖别墅还高兴!只要乡亲们过得美,我家里日子‘烂包’了也值!”
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在危难时刻更显珍贵。2021年8月19日夜晚,流峪河突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村子附近的两座桥被冲断,全村断电、通讯中断,瞬间与外界失去联系。危急关头,吝朋涛第一时间拿起手电筒,冲向离洪水最近的流峪印象民俗附近——那里有三户村民还没转移。大水已经没过膝盖,他一边喊一边拍门,可屋里没人应答。情急之下,他踹开房门,将两户村民安全转移;最后一家有位坐轮椅的残疾人,他二话没说,背起残疾人就往山坡上跑,直到送到安全地带才松了口气。
接下来的三天三夜,吝朋涛顶着滂沱大雨,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排查险情,把4户有泥石流滑坡危险的群众全部转移;在九灞路进山路口设立检查点,冒着洪水风险守护百姓平安;为了给被困在柿园子四组的受灾群众送去物资,他和一名退伍军人背着30个手电筒,徒手抓住山石上的铁索,一步一步艰难前行,历经4个小时终于把“光亮”送到灾民手中。当群众握着他的手连声感谢时,这位老兵只是平静地说:“灾难面前,党员就该冲在前面,这是咱的本分。”
疫情期间,他同样冲在一线:开着录好防疫宣传的喇叭车,围着9个村民小组一遍遍转;核酸检测人手不够,他穿上防护服当起志愿者,维持秩序、登记信息;有村民居家隔离,他和村医一起入户服务,送物资、测体温,被乡亲们称为“健康守卫战士”。
从“实干家”到“学习者”,
让乡村振兴的步伐
走得更稳更远
“乡村振兴是新战场,光有干劲还不够,得有新知识、新本领才行。”吝朋涛深知,要带领峪口村持续发展,不能靠“老经验”,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他房间的书柜里,除了党建书籍,最显眼的就是《现代农业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管理》《农民素养与现代创业》等专业书籍,书页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桌上摆着国家开放大学陕西分部的辅导资料,笔记本里记录着学习心得和村里的发展思路。
为了系统学习现代农业管理、乡村旅游运营知识,2022年,已经50岁的吝朋涛报名参加了国家开放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科学习。白天忙村里的事,晚上就坐在书桌前啃书本、写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打电话向老师请教,或是在网上查资料。有人劝他:“都这么大年纪了,还遭这罪干啥?”他却说:“新时代的村干部,不能掉队!多学一点知识,就能给村里多谋一条出路,值!”2025年元月,吝朋涛顺利拿到了国家开放大学的毕业证书,捧着证书的他,笑得像个孩子——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证”,更是峪口村持续发展的“动力证”。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吝朋涛又有了新的规划:依托荞麦花海景区,进一步延伸“农业+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开发荞麦深加工产品,打造“峪口荞麦”地理标志品牌;完善民宿集群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加强村集体经济建设,让更多村民分享发展红利,真正实现“强村富民”。
在峪口村通往荞麦花海景区的101省道旁,有一座高大气派的门楼,上面镌刻着陕西国画院院长范桦书写的楹联:“峪口花厅喜容坐春风心栖灞水,荷塘蛙鼓说国逢盛世诗满田园。”这副楹联,不仅描绘了峪口村如今的美景,更道出了乡亲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见证了“大山的儿子”吝朋涛的初心与坚守。
从边防战士到乡村振兴“领头雁”,从千亩荒坡到AAA级景区,从省级贫困村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吝朋涛用军人的铁血担当、农民的质朴真诚,在秦岭脚下书写了“一片花海带富一村人”的动人故事。如今,这位“大山的儿子”依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奔跑着,他要让峪口村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让这座秦岭深处的小山村,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作者简介
王战利,1963年生于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1979年在九间房镇中学毕业后,远赴新疆南部"刀郎之乡"麦盖提县投奔1949年参军进疆的伯父谋生。1982年在县农机局参加工作。1993年于喀什成人中专学校文秘专业毕业,后又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专科、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行政管理本科学习并毕业.曾在麦盖提县人民广播站任记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任秘书、县广播电台任台长、县委宣传部任副部长、政协麦盖提县委员会办公室任副主任、主任。2021年退休,定居广东中山。在长达39年的工作中积极为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和新媒体投稿,发表各类作品上百万字,有多篇作品获奖。并被中国农机化报社、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法制报、新疆科技报、喀什日报、喀什人民广播电台、刀郎文艺等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且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并获奖。1999年被改革出版社、国务院政研室评为“全国百佳名星作者"。先后被吸收为喀什地区作家协会会员、喀什地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疆作家协会会员。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