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川
在这组塑像面前我被深深震撼住了。这位左臂被打断半截的壮士是23军26师76旅152团团长解固基,1937年 10月22日,解固基奉命率部到淞沪前线防守大场一线,率千余名官兵,英勇抗击日军,奋战六个昼夜,左臂被打断半截,仍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剧痛指挥作战,最后因流血过多英勇牺牲。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通常是送儿送夫上战场的祝福,而这幅父亲送儿上战场的白布上大大“死”字把我们震撼住了,其实川军在出川抗战时都怀着一个以“死”报国的信念,这样的川军怎不叫人敬仰崇敬!
在“川军抗战馆”我被一组塑像深深震撼了:
在断墙残壁后面一名川军指挥官拖着血肉模糊已被打断的左臂,右手举枪发出吼声,指挥着川军战士向进攻的日军展开最后的抵抗。
他名叫解固基,是43军26旅152团团长,1937年10月中旬,奉命率部到淞沪前线防守大场一线。22日率千余官兵英勇抗击日军,奋战六个昼夜,冲锋时左臂被打断半截,仍忍痛指挥战斗,后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
抗战时期的川军是一支可歌可泣的英雄队伍,也是一支装备最落后的队伍,从四川出川时,他们都脚穿草鞋身背斗笠,有些战士没有枪,就身背大刀,雄赳赳气昂昂的奔赴前线。这些从来没有出过川的川军将士,都是单衣单裤走向了冰天雪地北方的。
此时的他们,心中就只有一个信念:不赶走敌人就誓不还乡。
在“川军抗战馆”的一组塑像前,我被一幅白布上大大的“死”震撼住了。
这是一位父亲送儿上战场的真实写照:
1937年冬,被誉为“模范父亲”的安县王者成,送其自动请缨出征的儿子王建堂上战场。
在四川安县曲山镇(现属北川县)王建堂与100多名热血青年,向安县政府请缨杀敌。在义勇壮丁们即将出发时,王建堂父亲王者成送给儿子的不是平安祝福,而是一幅出征旗。
出征旗是一幅白布,中间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他是以“死”字相激励,勉励其保家卫国,誓死与共。
在“死”左右各题写勉励之语。
右题: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
左题: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份。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我相信当每一位国人看到这八个字时都会热泪盈眶。
王建堂此后奔赴抗战战场,以此为激励,屡立战功,两次受到国民政府国防部嘉奖。
当我看到这些勉励之语时,不觉潸然泪下,真为有这样伟大的父亲所感动,真为有这样伟大的民族而自豪。
在“川军抗战馆”我看到了“三百万壮丁奔赴前线”这一专题。
这里为我们澄清了一个真相:那个年代在四川人的心目中“壮丁”就是“壮士”,而不是已在我们心目种下的付面形象。
就让我们从此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壮丁就是受苦受难的观念,时刻想着壮丁就是壮士,壮士就是壮丁,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
抗战全面爆发后,四川广大民众不甘当亡国奴,无数热血青年自愿应征。四川成立军管区,配合作战各军,大量征集壮丁入伍。
国难当头,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出现了许多“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儿上前方”的感人场面。
在“抗日救国”口号感召下,这些壮丁组成的军队遍布抗战各大战场。四川抗战时期实征壮丁数300万人,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人的五分之—还强!
也就是说全国参加抗战的壮丁,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四川人,真可谓“无川不成军”。
他们打了无数恶仗,付出了巨大代价。川军在抗战前线伤亡达64万余人,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冠。
在“川军抗战馆”的参观过程中,解说员娓娓道来的轻言细语犹如一声声重锤捶击着我的心灵,在短短40多分钟的参观中,我看到了在血与火的抗战中一个伟大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看到了这个国家永不凋谢的灵魂。
在经历了一场心灵的荡涤洗礼后,我看到了眼前出现的那束光,并看到了那束光正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川军抗战馆”参观结束后,解说员小李把我带到了“老兵手印碑林广场”。
在广场入口处有一名士兵手持钢枪肃立此地,小李说:守护在这里的这个士兵就是我们的樊馆长,他是在用自己的身躯和坚定的信念守护着这个广场的每一位老兵。
进入广场迎面的石碑上是樊建川馆长的心语:
一起钢筋,一起铁骨。一起森严,一起壁垒。一起正气,一起凛然。一起仰天,一起长啸。一起壮怀,一起激烈。一起磨拳,一起擦掌。一起金戈,一起铁马。一起捉鬼,一起擒妖。一起冲锋,一起陷阵。一起前赴,一起后继。一起排山,一起倒海。一起壮烈,一起牺牲。一起舍身,一起取义。一起精忠,一起报国。一起抛头颅,一起洒热血。一起艰苦,一起卓绝。一起苦撑,一起待变。一起血肉,一起长城。一起成功,一起成仁。一起庆功,一起祝捷。一起开怀,一起畅饮。一起光复,一起光荣。一起仁人,一起志士。一起真英雄,一起大壮士。
心语的结尾是:“樊建川携同仁于2005年8月15日抗战六十周年胜利日敬造”。
在“老战士手印广场”的7536个手印中,有一个手印特别令人震撼,这是45军125师173745团三营传令班长张朗轩的手印,在闻知这位抗战老战士去世的消息后,樊馆长立即率人来到张朗轩遗体前悼念,并捧起了他的手按下了手印,他是要以一位死去老战士的手印,去追念那些早已逝去的抗战老战士。
还想着文章开头时我写的那段话吗——这座博物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在它的那些结构纹理中都能让人感受到馆长樊建川的意识流动。
当我最后来到“中国壮士群雕广场“时,自己早已热泪盈眶,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川军将士们高举起手中的钢枪,望向深邃的天空,我听到了大象无形的天空传来大音希声的声音:川军—川军—川军......
我肃立在“中国壮士群雕广场“群像前,为英勇抗战的川军将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国家为你们骄傲,民族为你们自豪。
这是拓印着7536个手印的“抗战老战士手印广场”,徘徊在这V字型的手印碑林中,仿佛置身腥风血雨的岁月中,在那一个个鲜红的手印里,我看到的是他们托举起这个民族的巨大力量。
在7536个老战士手印中,一个手印特别令人震撼,这是45军125师173745团三营传令班长张朗轩的手印,在闻知这位抗战老战士去世的消息后,樊馆长立即率人来到张朗轩遗体前悼念,并捧起了他的手按下了手印,他是要以一位死去老战士的手印,去追念那些早已逝去的抗战老战士。
参观“建川博物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各个馆的很多细节设计中都有着樊建川馆长理念注入其中,这些理念构成了这些馆的灵魂。在“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入口处有一名战士手持钢枪日夜守护于此。这名战士就是樊建川,数十年来他就是以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行动为国家和民族镌刻着苦难光辉的历史,为历史留下真实的记忆。
2025年10月19日完稿于建川博物馆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