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正地道、充满兵味儿的军旅小说集—— 北乔军旅小说集《瞄准》

《瞄准》
北乔 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家北乔的中篇小说集。
6篇作品,代表着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6个角度,呈现出和平年代军人鲜明的精神特色与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将对真实人物的喜爱融入日常生活的描写中,使文学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飞扬;将对战士们精神面貌的褒扬糅进矛盾冲突中,使故事富有可读性与思想性。文字为筏,助读者走进和平守护者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深处;思想如火,燃起人们强烈的责任感和对青春奉献者的由衷敬意。
作者简介
北乔, 江苏东台人,作家、评论家、诗人,民族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曾从军25年,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曾获第十届解放军文艺奖、第十一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第九届长征文艺奖、第八届黄河文学奖、第六届乌金文学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首届林语堂散文奖、第三届海燕诗歌奖、第四届刘章诗歌奖等。出版长篇小说《新兵》《当兵》,小说集《走火》《尖叫的河》,散文集《远道而来》《三生有幸》,文学评论专著《诗山》《约会小说》等二十余部。
编辑推荐
这不仅是一部精彩的书写军旅生活的作品集,也是一部用战术思维解构人生的生存手册。作者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了带兵人与兵们的心理博弈,巧妙运用“虚光”等军事术语,展现了纪律熔炉里锻造的处世智慧。
名家推荐
当把《瞄准》中的军旅生活当作我们的日常生活去阅读时,我们会发现,那些我们似乎有些陌生的军人,其实也是我们。他们的成长,映射了我们的成长。也就是说,这虽是一部军旅文学作品,也是在描绘我们共同成长的精神风景。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 毕飞宇
穿透生活表层,瞄准内在人性,讲出人生共情。作者北乔,是弓,是箭,又是靶子。
——北京作家协会主席、北京大学教授、茅盾文学奖得主 李 洱
《瞄准》中的兵味儿,独属于北乔。他从军25年,多半在基层,但始终笔耕不辍,在他创作的长篇和中短篇军旅作品中,笔下人物都是基层官兵,尤以兵们为多。他还以散文的方式对营区的语词、人物和用品进行了系统且极具深度的解读。如此,北乔小说中的兵味儿,纯正地道。
——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鲁迅文学奖得主 王树增
在缺口与准星之间
——评北乔军旅中篇小说集《瞄准》
军人枪械上的缺口,看似是器械的不完整,却唯有透过它方能找准目标。北乔新作《瞄准》中篇小说集,以其渗透肌理的真实与深刻,在军营题材的坚硬外壳下撬开一道人性缺口,让和平年代军人的灵魂棱镜折射出普遍生存的光谱。
身为“兵头将尾”的排长经历,构成了北乔切入军营纵深生活的独特阵地。他笔下没有悬浮于兵众之上的军官符号,只有与士兵兄弟般相融的年轻带兵人:年龄兵龄未必占据优势,身份转换尚在“过渡期”,却以“爱玩喜欢训练”的本真姿态消融了等级隔膜。如《缺口》中那位军事素质超群却内心自卑的士兵,北乔并非简单地“修剪缺点”,而是以真诚激发其内在尊严与力量——那军人枪械上的缺口,在此升华为一种生命哲学的寓言:正视并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恰是精准瞄准人生靶心的前提。军营中的“排长视角”在此成为一扇透亮的窗口,既呈现了带兵人的成长阵痛,更让普通士兵的挣扎与蜕变纤毫毕现。

军营的特殊性不在于隔绝人性,而在于以极端环境将其淬炼得更为纯粹。“军人也是人”的命题在北乔笔下获得了超越世俗的深度掘进。军营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人性熔炉的加速版。《虚光》中那位傲气冲天的士兵,其锋芒毕露与后来的服膺转变,揭示了“虚光”对心灵视界的遮蔽——唯有排除浮躁虚妄,才能校准人生坐标。他写军人强烈的荣誉感与好胜心,写“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背后勃发的青春热血;更直面和平年代军人最深的悖论性焦灼:“练为战,又要拒绝战”。军营中的纪律、对抗、团结、得失,无不是社会生存法则的极致映照。
北乔洞见了军营与社会之间精神上的同构性。那位新兵班长朴素的箴言——“什么是军人?就是长大的真男人。什么是军营生活?就是把路走好”——早已点透其中真谛。曾经的部队纪律看似严苛繁复,却在退役战友的回望中显露出它作为“社会预科班”的深刻价值。军营以其浓缩的时空,提前演练了普通人终其一生都要面对的课题:如何在规矩中确立自我,在集体中守护个性,在得失间锚定价值。《瞄准》以军营为棱镜,折射出的是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与突围路径。
北乔的笔超越了军旅文学的题材边界,构筑起一座连接迷彩世界与广阔人间的情感桥梁。他将“瞄准”从军事术语升华为一种生存方法论:一种排除干扰的专注,一种在矛盾中校准方向的自觉。《七秒》《军歌不仅是用来唱的》等篇章,无不将笔触探入军人灵魂的幽微之处,在“兵味儿”的真实氤氲中,升腾起关于如何“活着”、如何“成长”的普遍叩问。
《瞄准》的有力之处在于,它让读者在军营的特殊叙事中与自身相遇。军人面对“缺口”时的自我认知与超越,排除“虚光”干扰后的澄明洞察,在荣誉与规训中的自我塑造,无不映照着每一个普通人生命中的永恒命题。北乔以军营为手术台,解剖的却是现代心灵的普遍肌理。和平年代的军人形象由此在文学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重量——他们不仅是为战而备的职业群体,更是人类在纪律与自由、个体与集体、理想与现实之间持续校准自身姿态的生动隐喻。
当硝烟散尽,军人的使命并未褪色。北乔以《瞄准》证明:每一个在平凡生活中试图“校准”自我方向的人,都在进行一场寂静无声的“瞄准”。枪械上的缺口与准星之间,是军人生命哲学与人类普遍精神困境的深刻叠印——在迷彩的底色之上,我们反而看清了所有人成长路途所需的勇气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