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届“九九重阳诗会”文学艺术作品征文大赛作品大展
寒露霜降到重阳,励志笃行向未来!
作者:文哲
节气嬗变,不声不响,霜降落叶遍苍茫。
四季轮回,不知不觉,时序步入到了晚秋、初冬季节。
一夜西风紧 ,叶落叠成诗。
雨催霜降袭,大地披银衣。
人有快乐心,一路都是金;从容度日月,珍惜寸光阴!
人生短暂路漫漫,那些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坎,回头再看,早已云淡风轻!
往事如烟,终将散去;
世事无常,只是暂时。
就像天空,有时晴空万里,有时阴云密布;就像沧海,有时惊涛骇浪,有时风平浪静;有时顺风顺水,有时跌宕起伏。
生活,一半如意,一半失意;
人生,一半明媚,一半凄凉;
岁月,一半欢喜,一半忧愁。
看淡人间事,每天都开心;保持好心态,安康胜万金!
一夜秋风三分寒,秋风送爽菊花香;
一年四季变化快,转眼又要树叶黄。
秋风催雨霜降至,老有所依真善美。
祝福无声真情在,愿您身体永安康!
万物不随身,只有健康真!
生活糊涂过,日子每天新!
四季轮回过,
光荫如穿梭!
节气嬗变快,
惦念有缘人!心静常思念,问候在清晨!
一阵风,带去心中的牵挂;
一场雨,沁润心灵的梯田;
一滴露,闪动吉祥的光晕;
一句话,凭添无限的温暖!
秋风催雨露凝霜,节序轮回天转凉。
晓色凌枫丹叶染,枝头柿子又飘香。
人生之宝,就是健康到老。
忆昨天,曾经浪漫,
看今朝,依然美好,
展明天,夕阳更好!
金九银十庆丰收,和谐盛世惠民生!
政通人和民囍爱,和谐社会靠大家。
一叶知霜降,
一语感深秋。
雨催霜降至,
染尽霜华,心中依旧温暖如初。
寒露霜降到重阳,丰收囍悦细品尝。
小时候老人常说解放前与解放后,后来常有人说“文革”前与“文革”后;年岁大了现在人又说“改革”前与“改革”后;现在呢又说“疫情”前与“疫情”后。
世事无常,历经沧桑的巨变,更觉世态的炎凉。
过去听人常讲30年河东30年河西,似乎只是闲话而已;现在仔细想想,确是相当的质朴经典。
看现实:30年前大学生拿到文凭,可能就改变命运;30年后大学生拿到文凭,可能还只是打工仔,或是个送外卖的。
30年前临建草屋里也能娶上媳妇,30年后有车有房有钱也不一定能找到女朋友。
30年前村里人家有台电视机,全村人都跑去看;30年后家家都有电视机,却成了摆设,放着没人看了。
30年前媳妇侍候婆婆,30年后婆婆侍候媳妇。
30年前国策实行一孩化,生孩子超生了,专门有人来要罚款、抬家具,只能偷着生;30年后生孩子国家政府给产妇母子物资礼品现金奖励,却没人生了。
30年前一人赚钱养活全家,30年后全家赚钱养活一个娃。
30年前吃粗粮淡饭叫穷,30年后吃粗粮野菜叫养生。
30年前穿破洞或补丁衣服,是因为家里穷,勤俭持家;30年后花钱买破洞衣服,说是时尚,因为酷。
30年前因吃不饱骨瘦如柴而发愁,30年后却想方设法的少吃点减肥,是为了瘦。
30年前找不到几个戴眼镜的,30年后找不到几个不戴眼镜的,好不容易找到几个不戴眼镜的一问还是戴隐形的。
30年前,清贫岁月,物质贫乏,但是所有工农业产品都质量可靠,经久耐用;30年后,工业化腾飞蓬勃发展,有的人靠山吃山谋发展,有的人靠水吃水谋暴利,破坏环境毁自然,假冒伪劣产品遍城乡。
30年前,一母生九子,清贫寒酸,父母省吃俭用养育子女成家立业;
30年后,到了父母古稀之年,缺吃少穿、病痛煎熬难忍,几个子女却斤斤计较,很少有人自觉主动积极去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由来吗?
重阳节,宗老敬老知感恩;她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个民俗风情节日;其本质就是要教育后人,是非分明知根本,宗老敬老厚道行,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老有所依,老有所居,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小到一个家庭,只有家庭成员互敬互爱,人人和谐相处,国家社会才会安宁!
重阳节,是一个弘扬中华民族孝道礼仪历史文化的民俗风情节日,至今并没有过时,而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每个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去弘扬,去传播光大。
生命的年轮从不允许人抗拒,它只静静转动,如四季更替,如昼夜流转,如风雨雪霜交加。
我们无法阻止衰老,却可选择如何活着。若心中尚有暖意,眼中仍有光亮,哪怕阴雨连绵不断道路泥泞不堪,或是风雪交加步履蹒跚,也是在向冬日里行走的春天。
共同富裕奔小康,和谐社会你我他!
积德纳福昭后人,迎春接福向未来!
愿霜降时节,照顾好自己,敬天畏地知根本,向阳向善向暖宽仁孝信善良勤劳俭朴靠谱厚道行,一切安好无恙!
愿您在这个秋末,是非分明知感恩,身心骄阳似火,心情暖意洋洋如约而至!
愿您惊喜与温暖常在如期所盼!
愿您幸福与快乐双降,身体安康如影随形!
祝您霜降吉祥如意顺心如愿以偿!
作者简介:
文哲,(笔名:鸣哲),祖籍陕西省关中西府古周塬,长期在西安工作居住生活;爱文理哲史,喜诗词书画。柳青文学艺术学院研修班学员,陕西省关学文化促进会会员,《作家故事》西安分社社长,扶风县作协会员,乡村人才库认定:乡土民俗文学作家、诗人,陕西省杨氏宗亲协会会员、杨家将历史文化研究员,《文学与艺术》学院研究员、联合文化传媒学院、联盟文化传媒书院客座教授,《中外华语作家》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华夏民族“孝道礼仪”历史文化传承推广人,司仪(主持人)。近年来,在全国多家文学艺术刊物媒体平台发表散文、游记、诗词近1000多篇(首),约150万字左右;参加全国多家文学艺术刊物媒体平台的征文大赛活动,多次获得金奖、一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