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在大凉山你就是一枚土豆》导读:
纤夫的《在大凉山你就是一枚土豆》以“土豆”为灵魂意象,在质朴诗行中藏着对大凉山土地、生命与精神的深层共情。
诗开篇便立下“在大凉山必须是土豆”的断言,点出语言隔阂下,“土豆”是外来者融入这片土地的唯一密码——唯有放下优越感,以土豆的姿态,才能触碰到大凉山的本真。“生也土豆、长也土豆、死也与土豆为伍”的直白书写,道尽土豆与大凉山人的生死羁绊:土地因土豆而鲜活,人群因土豆而拥有朴实憨厚的品格,土豆早已是这片土地的生命图腾。
诗人从大凉山带回200斤土豆赠予亲友,更以“吃土豆成佛”的巧思,重构土豆的价值——它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唤醒人们珍视朴素本真的媒介。结尾“削去诗歌花里胡哨,写得像土豆”的宣言,完成诗学觉醒:大凉山的土豆让诗人明白,真正的诗歌应如土豆般扎实,扎根生活、承载真情。
全诗以土豆为镜,照见大凉山的生命韧性,也映出诗人对本真的坚守。
附原文:
在大凉山你就是一枚土豆
纤夫/浙江
在大凉山
你就是一枚土豆
你必须是一枚土豆
不然
你就别上大凉山
你说的话大凉山听不懂
大凉山的话
你也听不懂
大凉山的土地
是为土豆而生的
大凉山的人
也是为土豆而生的
生也土豆
长也土豆
死了与土豆为伍
是土豆
孕育了大凉山的人
也孕育一方风水
大凉山的人
土豆一般朴实
土豆一般憨厚
去一回大凉山
我只买了200斤土豆
拿回来送亲朋好友
并告诉他们
今后要吃就吃大凉山土豆
吃大凉山土豆
你们才能成佛
土豆是大凉山的命
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
从大凉山归来
我决心削掉我诗歌中的花里胡哨
把它写得像土豆
土豆为魂
——纤夫《在大凉山你就是一枚土豆》中的生命共情与诗学觉醒
作者:富有
纤夫的《在大凉山你就是一枚土豆》以“土豆”为核心意象,将大凉山的土地、人群与精神信仰紧紧缠绕,在直白质朴的诗行里,藏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共情。诗人跳出外来者的审视视角,以“成为土豆”的姿态融入大凉山,既写尽土豆与大凉山人生死相依的生存羁绊,也完成了一次自我诗学的觉醒——削去文字的浮华,让诗歌如土豆般扎实、本真,字里行间满是对底层生命的尊重与对朴素价值的敬畏。
一、“必须是土豆”:身份认同中的文化谦卑
“在大凉山,你就是一枚土豆,你必须是一枚土豆,不然,你就别上大凉山”,开篇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将“成为土豆”定义为进入大凉山的前提。这并非简单的比喻,而是一种深刻的身份认同——“你说的话大凉山听不懂,大凉山的话你也听不懂”,语言的隔阂让外来者与这片土地天然疏离,而“成为土豆”,实则是放下外来者的优越感,以大凉山最本真的生命符号为媒介,实现与这片土地的精神连接。
诗人刻意弱化“外来者”的视角,拒绝以猎奇或同情的姿态书写大凉山,而是主动将自己归为“土豆”的一员。这种谦卑的姿态,让诗歌摆脱了居高临下的审视,转而成为与大凉山平等对话的载体。“必须是土豆”的断言,本质上是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唯有以当地的生存逻辑理解当地的生命,才能真正触碰到大凉山的灵魂,而“土豆”,正是解开这份灵魂密码的钥匙。
二、“生也土豆,长也土豆”:生存羁绊中的生命图腾
“大凉山的土地是为土豆而生的,大凉山的人也是为土豆而生的”,诗人以绝对化的表述,点出土豆与大凉山生死相依的关系。土豆不是简单的农作物,而是贯穿大凉山人一生的生命图腾——“生也土豆,长也土豆,死了与土豆为伍”,从出生到死亡,从土地到人群,土豆成为大凉山生命循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滋养了大凉山的人,也塑造了大凉山的“一方风水”,让大凉山人的性格如土豆般“朴实”“憨厚”,这种将作物与人群特质深度绑定的书写,让土豆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大凉山精神品格的象征。
诗人没有刻意渲染大凉山的贫瘠,而是通过土豆的日常性,展现大凉山人朴素的生存智慧。土豆的耐旱、耐贫瘠,恰如大凉山人在艰苦环境中坚韧的生命力;土豆的平实无华,也映照出大凉山人不事张扬的性格。这种对“土豆精神”的提炼,没有丝毫拔高,却让大凉山的生命底色愈发清晰——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不是悲壮的抗争,而是与土豆共生的平和,是在朴素中坚守的生命韧性。
三、“吃土豆成佛”:价值重构中的精神敬畏
“去一回大凉山,我只买了200斤土豆,拿回来送亲朋好友”,诗人以具体的行动,将对土豆的认知转化为对他人的分享。而“今后要吃就吃大凉山土豆,吃大凉山土豆你们才能成佛”的表述,看似夸张,实则是对土豆价值的极致肯定。“土豆是大凉山的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诗人将“吃土豆”与“救人”“成佛”关联,并非宣扬宗教教义,而是在重构价值认知——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人们往往追逐浮华的“珍宝”,却忽略了土豆这般滋养生命、承载精神的“平凡之物”。
“吃土豆成佛”的本质,是对朴素价值的敬畏:大凉山的土豆不仅能果腹,更能让人在品味其平实的过程中,读懂生命的本真——就像大凉山人在与土豆的共生中,守住了朴实与憨厚的初心。诗人希望通过分享土豆,让亲朋好友也能触摸到这份本真,在浮躁的世界中寻得一份踏实。这种价值重构,没有说教的枯燥,而是以“送土豆”的日常举动为载体,让精神的敬畏自然流淌在字里行间。
四、“诗歌如土豆”:诗学觉醒中的本真回归
“从大凉山归来,我决心削掉我诗歌中的花里胡哨,把它写得像土豆”,诗的结尾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诗学转向。大凉山的土豆不仅改变了诗人对生命的认知,更重塑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诗歌不应是“花里胡哨”的文字游戏,而应如土豆般,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承载真实的情感与厚重的生命。
这种“诗歌如土豆”的觉醒,是诗人对自我创作的反思与超越。此前或许追求辞藻的华丽、技巧的繁复,但大凉山的土豆让他明白,真正有力量的诗歌,不在于形式的精致,而在于内容的本真——就像土豆无需修饰,却能滋养生命;诗歌也无需雕琢,只要承载着对生活的真诚与对生命的共情,便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份诗学觉醒,让整首诗超越了对大凉山的单一书写,成为诗人艺术追求的宣言,也让“土豆”的意象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大凉山的生命符号,更成为诗人追求本真诗学的精神图腾。
纤夫的《在大凉山你就是一枚土豆》,以“土豆”为线,串联起身份认同、生存羁绊、价值重构与诗学觉醒。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装点大凉山,而是以最朴素的语言,让土豆成为大凉山生命与精神的代言人。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大凉山与土豆的故事,更看到一位诗人对底层生命的共情、对朴素价值的敬畏,以及对本真诗学的坚守——而这份坚守,恰如大凉山的土豆,虽平凡,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作者简介:富有(付有),笔名富十月。男,汉族,吉林前郭人。1958年出生。系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员。
著有诗集《心灵的颤音》、《温总理印象记》等。
个人传略已被《中华名人大典》、《世界名人录》等百余部中外大型辞书收录。
主要公开发表的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故事、文艺评论等。部分作品被选入多种权威性选本发行于海内外。
纤夫简介:纤夫,浙江作家,诗人,《诗之梦》总编。出版文学专著8部,写诗6000余首,视诗如命,每日一诗歌颂阳光与人间大爱,用怒火焚烧人间罪恶,黑白分明,一心向善,做有良心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