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国之瑰宝
文/戴 志(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是中国五大名医王叔和、庞安时、万密斋、李时珍、杨际泰的故乡和客居行医地,五大名医著作甚丰,悬壶济世,是中华杏林文化的厚重之地。
中华诸经典古籍中蕴藏着丰富的养生智慧与医理精髓。《黄帝内经》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此语道破顺应自然、调和阴阳乃养生之根本;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亦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点明医药方术对身心养护的重要意义。循着经典指引,结合日常养生札记,可探得一套贴合生活的身心调摄之道。
谈及疗愈之序,古医早有明训:“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而脾胃作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是气血生化之源,食疗调养亦需围绕脾胃功能展开。《神农本草经》载生姜“辛,微温,久服去臭气,通神明”,便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例证——寻常食材若用之得当,亦可助力身心调和,这正契合“寓医于食”的养生理念。
四季更迭中,秋季养生尤为关键,重阳前后更是如此。此时清气上扬、浊气下沉,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人易出现阴虚火旺之象。《黄帝内经》倡导“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对应秋季特性,饮食上应善用食物“寒热温凉平”之性与“甘升苦降”之理,多择油麦、生菜、竹笋等苦味蔬菜,以平衡体内阴阳。同时,秋季日温差大,老年人因早年劳作多有腰腿疼旧疾,更需防范“肾水不养肝木”引发的上热下寒:上半夜易五心烦热,下半夜则寒从脚生,而脚底涌泉穴若受寒,便难成“水火既济”之势。长此以往,易致脚后跟痛、干裂、风湿复发,甚至影响下焦阳气,引发消化失调、营卫受损、免疫力下降。故而秋季养生当从细节入手,睡觉时穿袜子以护涌泉,着长袖睡衣以避风寒,可有效预防头疼、落枕、颈肩痛等不适,这正是“顺四时、适寒暑”的生活化实践。
除了顺应自然、调摄饮食,情志与脏腑的调和更是养生核心。中医认为,五行对应五脏、五情、五音、五色、五味,肝属木对应“仁”与怒,肺属金对应“义”与忧,心属火对应“礼”与喜,肾属水对应“智”与恐,脾属土对应“信”与思。“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半丸就得病,一丸就送命”,形象道出情志失调对脏腑的损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不宁则脏腑功能紊乱,疾病便随之而来。而“仁义礼智信”的修养,恰能对应调和五脏情志:心怀仁爱以疏肝气,秉持道义以宁肺气,恪守礼仪以养心气,运用智慧以固肾气,坚守诚信以健脾气,如此方能实现情志与脏腑的和谐。
此外,脏腑功能亦能通过体表征象察知:肝开窍于目,其液为泪;肺开窍于鼻,其液为涕;心开窍于舌,其液为汗;肾开窍于耳,其液为唾;脾开窍于唇,其液为涎。观此征象,可辅助判断脏腑状态,为养生调理提供依据。同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需以自身频率与宇宙共振,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方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古人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养生亦如行医,首重自省。正如《了凡四训》所启,唯有先反省自身、调整身心和谐,方能更好地养护自己与他人。中医养生从不玄奥,它藏于饮食起居间,融于情志修养中,循经典之理,顺自然之道,便能在日常点滴中实现身心康健,颐养天年。
撰于乙已年五月廿六日(李时珍诞生507周年纪念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