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本文聚焦短视频平台中“退休待遇应人人均等”的错误思潮,在原有论述基础上,新增对退役军人奉献精神、知识分子寒窗苦读及家庭投入的阐释,深刻批判了“年轻时混社会、老来比待遇”的投机心态。
文章作者特约评论员韦民先生从公平本质、劳动与奉献价值、平台责任、国家层面治理四个维度展开,不仅剖析错误观点的本质危害,更提出国家层面“制度保障+舆论引导+思想教育”的解决方案,逻辑更严密,论据更扎实。
在当下多元思潮碰撞的背景下,本文既为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退休待遇差异提供了清晰视角,也为国家打击“平均主义”歪风、捍卫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对抵制“躺平”“摆烂”等消极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98字)

【时事评论】
警惕“平均主义”陷阱: 公平
不是躺平的遮羞布,更不是
投机者的福利券
特约评论员:韦民
在信息传播高度便捷的当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为公众表达诉求的重要场域。然而,一种值得警惕的声音正在其中蔓延:部分人以“公平”为旗号,宣扬“退休工资应人人均等”,将“年轻不努力”的后果归咎于社会,把“老来比待遇”视为理所当然。更有甚者,对那些曾为国家奉献的退役军人、寒窗苦读的知识分子、辛勤养育后代的家庭刻意无视,反倒以“上班时已享待遇”为借口,要求退休后与“无业者”“混社会者”待遇持平。这种声音看似追求公平,实则是对公平本质的曲解,是“不劳而获”思想的变种,更是对社会劳动价值体系和国家奉献精神的双重冲击。若任其发酵,不仅会消解奋斗精神,更会动摇社会发展的根基,国家必须旗帜鲜明地驳斥这种歪风邪气,捍卫真正的社会公平正义。

一、公平的本质是“多劳多得、奉献多获”,而非“一刀切”的平均主义
公平,从来不是简单的“结果均等”,而是“机会均等”与“付出匹配回报”的统一,更是对“国家奉献”与“个人奋斗”的双重尊重。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自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以来,“按劳分配”便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基本准则;而对于国家而言,“按奉献分配”更是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补充——那些为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挺身而出的人,那些为社会进步倾注心血的人,理应获得更合理的回报。
退休人员的待遇差异,本质上是其职业生涯中“劳动贡献+社会奉献”双重差异的延续。一位在边疆戍边数十年的退役军人,曾用青春守护国土安宁;一位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大学教授,以学识推动科技进步;一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同时坚守岗位的劳动者,既承担了家庭责任,也创造了社会价值。他们的付出,不仅有“劳动时长”的积累,更有“奉献深度”的沉淀:退役军人的牺牲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担当,大学生的苦读背后是个人十年寒窗的坚持与家庭数十年的经济、精力投入,普通劳动者的坚守是“责任与劳动”的双重践行。
反观那些高呼“退休同等待遇”的人,其中不乏年轻时吊儿郎当、不学无术,早早混社会、逃避劳动责任的群体。他们或拒绝踏实工作,或频繁更换岗位、从未为技能提升付出努力,甚至依赖社会救济度日,却在年老时以“公平”为幌子,要求与退役军人、知识分子、辛勤劳动者享受同等待遇。更荒谬的是,他们竟声称“上班时已享受应得待遇”,却忽略了“上班时的待遇”本就是“多劳多得”的体现——退役军人的津贴是用生命安全换来的,知识分子的薪酬是用专业能力赢得的,而他们所谓的“应得待遇”,不过是对“少劳少得”的默认。如今要求“退休待遇拉平”,本质上是将自己的“不劳”“少劳”建立在他人“多劳”“奉献”的基础上,是典型的“权利本位”思维,更是对公平的亵渎。

二、“年轻不努力,老来比待遇”是对劳动价值与奉献精神的双重消解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奉献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二者共同构筑起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从“铁人”王进喜在油田里的奋不顾身,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的毕生坚守;从退役军人在边疆的默默戍边,到大学生在实验室的通宵攻关,正是无数人的“劳动汗水”与“奉献热血”,才让社会得以运转、国家得以强大。而“年轻不努力,老来比待遇”的声音,最大的危害在于既消解了劳动的价值,又否定了奉献的意义,将“不劳而获”包装成“追求公平”,试图打破“付出与回报”的平衡关系。
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设计中,“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本身就兼顾了劳动价值与奉献精神的尊重。基础养老金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挂钩,体现社会共济;个人账户养老金与个人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直接相关,是对“劳动积累”的回报;而针对退役军人、特殊岗位工作者的退休待遇倾斜政策,则是对“国家奉献”的认可——例如,退役军人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可与军龄合并计算,这正是国家对其奉献的制度性回馈。
那些抱怨“退休工资不一样”的混社会者、不劳者,往往对自身的“逃避行为”避而不谈。他们年轻时拒绝参保、逃避劳动,却在年老后要求补领养老金;他们从未为家庭付出养育责任、未为社会创造劳动价值,却期望与“为家庭投入巨大、为社会奉献良多”的人享受同等待遇。这种“少付出、多索取”的心态,不仅是对劳动的不尊重,更是对国家奉献精神的漠视。正如一位基层社保工作者所言:“养老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劳动者的劳动积累、奉献者的牺牲换来的。你年轻时混日子,老了凭什么要拿别人用血汗换来的保障?”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声音对年轻群体的误导。当“躺平”“摆烂”成为部分人的口头禅,当“老来靠社会”被包装成“公平诉求”,一些年轻人可能会误以为“努力无用、奉献吃亏”,从而放弃学业、拒绝奋斗,甚至效仿“混社会”的生活方式。长此以往,社会将失去创新动力、国家将缺少担当者,最终损害的是包括这些抱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三、短视频平台需严守价值观底线,阻断“畸形公平观”的传播链条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以其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特点,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但平台在赋予用户表达权的同时,更应承担起“守护正确价值观”的社会责任——当前“退休同等待遇”“年轻不努力老来要公平”等声音的泛滥,与部分创作者“博流量、煽对立”的行为密切相关,平台必须主动作为,切断错误思潮的传播路径。
一些短视频创作者为吸引关注,刻意采用“极端化表达”“情绪化叙事”:他们将高待遇退休人员(如退役军人、教授)与无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简单对比,却隐瞒前者的戍边经历、学术积累、高缴费年限;他们将“退休待遇差异”归咎于“社会不公”,却对“个人劳动选择”“国家奉献回馈”避而不谈。更有甚者,故意美化“年轻时混社会、老来要待遇”的行为,将其包装成“弱势群体诉求”,煽动公众对“奋斗者”“奉献者”的不满。这种片面解读,极易让不明真相的观众产生“被不公对待”的错觉,进而认同“平均主义”的错误观点。
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错误思潮的传播。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往往倾向于推荐“高互动率”内容,而“焦虑”“对立”“抱怨”等情绪性内容更容易引发评论、点赞和转发,这就导致宣扬“畸形公平观”的内容获得更多曝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相比之下,那些讲述退役军人奉献故事、记录大学生奋斗历程、解读养老保险制度的正能量内容,却因“不够刺激”“话题性弱”被边缘化。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短视频平台不应成为“畸形公平观”的温床。平台需建立“价值观审核优先”的内容机制:对刻意煽动对立、美化不劳而获、否定奉献精神的内容,坚决限流或下架;对弘扬劳动精神、讲述奉献故事、普及社保知识的内容,主动加大推荐力度,让“奋斗光荣、奉献可贵”的价值观占据舆论主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平台成为“歪风邪气”的传播工具,真正发挥其引导公众、服务社会的作用。

四、国家层面需旗帜鲜明亮剑,以制度与舆论捍卫公平正义
面对“年轻不努力,老来比待遇”的错误思潮,仅靠个人反驳、平台引导远远不够,国家必须从制度完善、舆论引导、思想教育三个层面主动亮剑,严厉驳斥和打击这股歪风邪气,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
1. 强化制度保障,让“奉献者有回报、奋斗者得尊重”
国家需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明确“奉献导向”与“劳动导向”的双重倾斜:一方面,持续优化退役军人、特殊岗位工作者的退休待遇政策,细化军龄折算缴费年限、特殊贡献津贴等规定,让“为国家奉献者”得到切实回馈;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对“未履行缴费义务、长期依赖社会救济”的群体,明确其退休待遇边界,杜绝“不劳而获”的制度漏洞。通过制度设计,让“付出与回报对等”成为不可动摇的社会规则。
2. 加强舆论引导,揭穿“平均主义”的虚伪本质
国家宣传部门需主动发声,通过主流媒体、官方平台等渠道,深入解读养老保险制度逻辑,公开讲述退役军人、知识分子、普通劳动者的奉献故事与奋斗经历,让公众清晰看到“退休待遇差异”背后的“付出差异”。同时,针对“年轻时混社会、老来要待遇”的典型案例,进行理性剖析,揭穿其“以公平为幌子、行投机之实”的本质,引导公众树立“劳动创造价值、奉献赢得尊重”的正确认知。
3. 深化思想教育,筑牢“正确公平观”的社会根基
将“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公平观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通过教材编写、实践活动等形式,让青少年理解“公平不是平均,而是付出与回报的对等”。同时,在社会层面开展“最美奋斗者”“最美奉献者”评选活动,宣传退役军人、科研工作者、普通劳动者的先进事迹,让“奋斗光荣、奉献可贵”的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源上抵制“躺平”“摆烂”“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

总之,“年轻不努力,老来比待遇”的声音,是对公平本质的曲解,是对劳动价值与奉献精神的双重消解,更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违背。公平不是“一刀切”的平均,不是“不劳而获”的借口,而是“机会均等”“多劳多得”“奉献多获”的合理秩序;退休待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劳动者职业生涯劳动贡献的延伸,是国家对奉献者的制度性回馈,其差异是合理且必要的。 面对这种错误思潮,国家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剑,以制度保障捍卫公平、以舆论引导澄清认知、以思想教育筑牢根基;短视频平台需坚守社会责任,阻断错误思潮传播;全社会需共同弘扬劳动精神与奉献精神,让奋斗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筑牢社会发展的精神根基,让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通过劳动与奉献实现自身价值,让社会在良性循环中不断进步。(3821字)

【编后语】
当“公平”被异化为“平均”的借口,当“躺平”被包装成“诉求”的外衣,一种消解奋斗精神、冲击价值体系的错误思潮正悄然蔓延。
部分人无视“多劳多得”的社会准则,忽视“奉献多获”的国家共识,以“退休同等待遇”为由,要求抹平退役军人、知识分子与不劳者的待遇差异,这不仅是对公平本质的曲解,更是对劳动价值与奉献精神的亵渎。 特约评论员韦民先生的这篇评论,以深刻的洞察剖析了“平均主义”陷阱的虚伪性,用清晰的逻辑厘清了公平与平均的本质区别,更从制度、平台、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捍卫真正公平的路径。它不仅戳破了“不劳而获”思想的伪装,更警醒我们: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奋斗者的汗水,国家的发展需要奉献者的担当。
唯有坚守“付出匹配回报”的公平底线,才能让奋斗者有底气、奉献者有荣光,才能筑牢社会发展的精神根基。特此编发,以飨读者。(360字)
共4492字 2025年10月24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