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图南
翠色向人浮远寺,
清风伴我踏高楼。
相思共寄中秋月,
独醉同分万古愁。
《净月潭赏月》全面解析
一、背景与意象注解
1. 地域与人物锚定:题目“净月潭”明确地点为长春净月潭景区,注释放置了关键信息——“书山府”点明长春别称,“图南”标注诗人孙鹏先生的字,让诗歌有了清晰的创作主体与地理坐标。
2. 核心意象关联:诗中“远寺”对应净月潭北普陀寺,“高楼”对应太平钟楼,将抽象的“赏月”场景,锚定在具体的景区地标上,让读者能直观联想“踏高楼、望远寺”的画面,增强场景真实感。
二、诗句逐联解析
首联(翠色向人浮远寺,清风伴我踏高楼)
画面构建:以“翠色”(净月潭周边的植被绿意)起笔,用“浮”字赋予静态的绿色动态感,仿佛绿意主动向人涌来,漫延至远方的北普陀寺;后句“清风伴我”以拟人化手法,将清风塑造成“同行者”,伴随诗人登上太平钟楼,既写出了净月潭的自然之美,也铺垫了诗人闲适、悠然的心境。
作用:通过“视觉(翠色、远寺)+触觉(清风)+动作(踏高楼)”的结合,开篇即勾勒出“人在景中、景随人动”的赏月前场景,为下文“望月抒怀”做铺垫。
颔联(相思共寄中秋月,独醉同分万古愁)
情感转折与升华:前句“相思共寄”承接“中秋月”的传统意象——中秋月历来象征团圆,诗人借月亮传递“相思”(可能是对亲友、故乡的思念),是对传统中秋情感的延续;后句“独醉同分”则转向更深层的感慨:“独醉”点明诗人当下的独处状态,却借“万古愁”将个人情绪升华为人类共通的对时光、离别等的怅惘,让“愁”不再局限于个人,更具普遍性。
对比与张力:“相思”的温情与“万古愁”的苍凉形成对比,“共寄”(与他人、与传统共鸣)与“独醉”(个人独处的状态)形成张力,让诗句情感更丰富、有层次。
三、整体风格与主旨
风格:全诗语言凝练,兼具“写景之实”与“抒情之虚”——前两联紧扣净月潭实景,后两联借月抒情,由“景”入“情”,过渡自然,是典型的“情景交融”式古典七言绝句,格律工整,意境清雅又不失深沉。
主旨:诗人以净月潭中秋夜景为载体,既展现了景区的翠色、清风、古寺、高楼之美,又借中秋月抒发了个人的相思之情与对“万古愁”的共鸣,最终实现了“赏景”与“抒怀”的统一,传递出一种兼具闲适与苍凉的复杂心境。

作者简介:图南,本名: 孙鹏,字·图南,号·恒追古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诗词学会会长、《当代名人》副社长。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