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秩重阳感怀
文/空谷幽兰
髦耋登高望啥,过眼烟云在哪。
遍插茱萸兄少,簪花发稀不纳。
手机看多眼花,欲饮最怕升压。
远行孩子担心,耳聋眼花打差。
一个浮光刚好,重阳只恐嗮化。
待我了无牵挂,两眼一闭随它。
都言儿女难指,嘎时必他捧匣。
不如顺其自然,车能推那算那。
老到琼瑶无奈,安乐也挺潇洒。
若得宁授百终,携手孟婆汤吧。
细嚼慢咽少语,小心翼翼坑洼。
且记知足常乐,无疾终谢芳华。

评《八秩重阳感怀》:暮年心境的诗意映照
《八秩重阳感怀》以质朴而真挚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八旬老人重阳节时的生活图景与内心世界,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岁月的感慨、对生活的淡然以及对生命的豁达。
生活琐碎,尽显暮年常态
“手机看多眼花”道出了现代科技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眼睛因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而变得模糊,这是许多老年人面临的现实困境。“欲饮最怕升压”则体现了老年人对健康的谨慎,想要小酌一杯,又担心血压升高,这种矛盾心理生动地展现了老年人在享受生活与关注健康之间的权衡。“远行孩子担心”更是直接点明了父母与子女之间那份剪不断的牵挂,子女对父母的担忧,是亲情最温暖的体现。“耳聋眼花打差”进一步描绘了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耳不聪、目不明,在交流中常常出现差错,让人不禁为他们的生活状况感到一丝心酸。
生命感悟,透达人生真谛
“一个浮光刚好,重阳只恐嗮化”以独特的视角看待重阳节,将节日比作“浮光”,仿佛稍纵即逝,又担心被“晒化”,形象地表达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待我了无牵挂,两眼一闭随它”则展现了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当不再有牵挂,便能够坦然面对生命的终结,这种豁达令人敬佩。“都言儿女难指,嘎时必他捧匣”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人对养老问题的担忧,认为子女不可靠,但老人却以“不如顺其自然,车能推那算那”的乐观心态应对,不纠结于结果,顺其自然,体现了对生活的坦然接受。“老到琼瑶无奈,安乐也挺潇洒”则表达了即使到了老年,面对诸多无奈,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享受当下的安乐,这种潇洒的人生态度值得学习。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动人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饱含深情。如“簪花发稀不纳”简单直接地描绘出老人头发稀疏,无法佩戴簪花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岁月的痕迹。“细嚼慢咽少语,小心翼翼坑洼”以生活化的场景,刻画出老人行动谨慎、言语不多的状态,真实而动人。“且记知足常乐,无疾终谢芳华”更是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知足常乐,无疾而终,是对生命最好的谢幕。
文化传承,重阳情怀的延续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登高、插茱萸等习俗。诗中“髦耋登高望啥,过眼烟云在哪,遍插茱萸兄少”既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又通过“兄少”二字,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让读者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体会到时光的无情。
《八秩重阳感怀》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老年人生活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豁达。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关注身边的老人,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同时也要学习他们那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生命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