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当巷口的红烧肉香漫过喜宴的红灯笼,作者强军先生以《人生三宴:烟火里的清醒与通透》为笔,将人间的烟火日常与人生哲思相织,借“满月宴、喜宴、丧宴”这三桌贯穿生命的宴席,道尽了人间寻常里的深刻与通透。
文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让每一场宴席都浸着生活的温度:满月宴上襁褓中的婴孩不知宴席滋味,只在长辈的期许里开启人生序章;喜宴上新人数着酒杯应付应酬,连口热饭都顾不上,却在烟火气里接住了爱情与责任;丧宴上逝者缺席,唯有亲友的思念与一碗清水豆腐,为生命画上清清白白的句点。作者以细腻的观察捕捉宴席里的细节——抓周时啃书的婴孩、深夜泡方便面的新人、红着眼敬酒的儿女,让每一场宴席都成了人生的缩影,既藏着烟火人间的热闹,也藏着生命旅程的清醒。
这篇散文最动人之处,在于它从“三桌酒都吃不上”的戏谑里,品出了人生的真味:宴席的核心从不是饭菜,而是父母的笑容、爱人的眼神、儿女的思念,是那些藏在烟火里的真情。
当我们跟着文字走过这三场宴席,便会读懂:人生的珍贵从不是“吃到什么”,而是“经历什么、珍惜什么”,唯有把握当下的每一份温暖,才能在烟火人间里活得出清醒与通透。(480字)

【散文】
人生三宴: 烟火里的
清醒与通透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巷口老张头嫁孙女那天,整条街都飘着红烧肉的香。红灯笼从巷头挂到巷尾,宾客们围着八仙桌谈笑风生,新嫁娘穿着红嫁衣,被人拥着敬茶、碰杯,忙得连口热饭都没顾上吃。看着这热闹场景,总让人想起老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人生有三桌酒,一桌也轮不上自己好好吃。”这话听着带点戏谑,细品之下,却藏着大半辈子的烟火与清醒,道尽了生命从起点到终点的寻常与深意。

第一桌酒,是出生时摆的满月宴。那会儿新生命还裹在襁褓里,闭着眼睛哭,哪里懂什么宴席的热闹。乡下人家办满月,总少不了杀一只自家养的老母鸡,炖一锅奶白的汤,再蒸上撒了红糖的糯米酒,邀来街坊四邻、亲戚同族。桌上的鸡蛋羹嫩得能掐出水,红烧肉泛着油亮的光,大人们围着桌子说笑着,夸孩子眼睛亮、哭声响,将来定有福气。可那真正的主角,却只顾着在母亲怀里睡觉,连一口沾着喜气的米汤都没尝过。这桌酒,是父母为宣告新生命到来而设的仪式,收礼的是父母,忙碌的是家人,懵懂的宣告不过是这场盛宴里最安静的“道具”,连宴席的滋味都未曾知晓。
过去的满月宴讲究更多,桌上要摆“长命锁”“百家衣”,还要让孩子“抓周”。邻村有户人家办满月,特意在八仙桌上铺了红布,摆上书本、算盘、毛笔,还有一小块银子。孩子被小心翼翼放在桌上,小手乱挥,最后抓住那本线装书,全家人立刻笑开了花,连说这孩子将来定是个读书人。可孩子哪里懂这些,抓着书本啃了两口,就又哭着要找母亲。这桌酒,承载的是长辈对晚辈的期许,是家族血脉延续的喜悦,是烟火人间对新生命的接纳。就像田埂上刚冒芽的小苗,旁人都为它的破土而欢喜,它却只顾着在土里悄悄扎根,对外面的掌声、祝福一无所知。这第一桌酒,更像是一场“生命的序章”,父母用烟火气为孩子铺好人生的第一块砖,而孩子在无知无觉中,便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旅程。

第二桌酒,是结婚时摆的喜宴。这时候人长大了,懂事了,却比满月时更没空吃。去年镇上表哥结婚,从早上五点忙到晚上十点,天不亮就带着迎亲队伍去接新娘,被伴娘团拦着答题、发红包,好不容易把新娘接回来,又要拜天地、敬茶、给长辈磕头。中午开席后,他端着酒杯一桌桌敬酒,从东街的叔伯到西街的朋友,从单位的领导到上学时的同学,一圈下来,喝了不下二十杯,脸色通红,却连口菜都没夹过。旁人问他饿不饿,他只笑着说:“饿也得忍着,这么多亲戚朋友来捧场,不能怠慢了。”到了晚上,送走最后一批客人,他才和新娘泡了两碗方便面,就着剩下的卤菜匆匆吃了起来。这桌酒,是两个人爱情的见证,是两个家庭的联结,收礼的是双方父母,忙碌的是新人,而本该坐在主位上好好享受的新郎新娘,却成了最忙的“服务员”。
老一辈人常说,过去的喜宴没这么丰盛,却更有滋味。外婆和外公结婚那时候,条件差,只摆了三桌酒,桌上只有炒青菜、煮鸡蛋,还有一碗红烧肉——那算是最体面的菜了。外婆穿着一身新做的蓝布衫,外公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两个人站在桌前,脸都红得像苹果。敬酒时,外公紧张得把酒杯都碰倒了,惹得满桌人笑。外婆后来总说,那天她也没吃什么东西,光顾着紧张了,直到晚上躺在床上,才想起宴席上的红烧肉是什么味道。如今日子好了,喜宴越来越丰盛,山珍海味摆满桌,龙虾、鲍鱼、帝王蟹轮番上,可新人还是没空吃。这桌酒,看似是为新人而设,实则是为了圆长辈的心愿,为了给亲朋好友一个交代,为了让这场婚姻被烟火人间认可。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新人是主角,却要按着剧本走,忙着应酬,忙着微笑,忙着说“谢谢”,唯独忘了给自己留一口热饭,尝一口属于自己的喜悦。

第三桌酒,是归西时摆的丧宴。这时候人已经走了,再也吃不到了。去年冬天,村里的李奶奶走了,她的儿女们为她办了丧宴。桌上摆着李奶奶生前爱吃的饺子、馒头,还有她最喜欢的米酒,甚至特意蒸了她年轻时常做的槐花糕。亲朋好友都来了,围着桌子叹气,说李奶奶一辈子善良,拉扯大三个孩子不容易,年轻时帮邻居缝补衣服,老了还帮村里的孩子织毛衣。她的儿子端着酒杯,给每一位来宾敬酒,说着感谢的话,眼睛却红得像兔子,声音也带着哽咽。这桌酒,是为了送别逝者,是为了让活着的人得到安慰,是为了给逝者的一生画上一个句号,收礼的是儿女,忙碌的是家人,而真正该赴宴的人,却永远缺席了。李奶奶生前总说,等她老了,要和老伴儿一起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吃着饺子,喝着米酒,可到最后,她却没能吃上这桌为她而设的宴席。
乡下的丧宴有讲究,过去要摆“豆腐宴”,寓意“清清白白来,清清白白去”。前几年参加一位老人的丧宴,桌上摆着豆腐脑、豆腐丝、豆腐丸子,还有一碗清水煮豆腐,连汤都是清淡的。老人的女儿说,这是父亲生前交代的,他说一辈子没做过亏心事,走的时候也要清清白白。那天,没人说笑,都低着头吃饭,偶尔传来几声抽泣,连筷子碰到碗的声音都显得格外轻。这桌酒,没有喜气,只有悲伤,是活着的人对逝者的思念,是对生命的敬畏,是烟火人间对逝者最后的送别。可逝者终究是看不到了,也吃不到了,这桌酒,成了活着的人最后的念想,成了连接生死的一道烟火。
人生三桌酒,一桌不会吃,一桌没空吃,一桌吃不到。看似都和自己没关系,却串联起了人的一生。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到结婚时的忙碌应酬,再到归西时的彻底缺席,我们总在为别人而活,忙着满足别人的期待,忙着完成自己的责任,忙着扮演好人生的各种角色,却忘了好好照顾自己,忘了尝一口属于自己的滋味。就像巷口的梧桐树,春天忙着发芽,为路人挡下第一缕春风;夏天忙着遮阳,给乘凉的人一片阴凉;秋天忙着落叶,为大地铺一层金黄;冬天忙着休眠,为来年积蓄力量,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奉献,却忘了自己也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
可仔细想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满月宴上,父母的笑容是真的,亲朋好友的祝福是真的;喜宴上,爱人的眼神是真的,长辈的心愿是真的;丧宴上,儿女的思念是真的,亲朋好友的安慰是真的。这些真情实感,比宴席上的山珍海味更重要,比自己有没有吃到更有意义。就像满月宴上的长命锁,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祈求孩子平安顺遂;喜宴上的红包,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祝福新人白头偕老;丧宴上的饺子,不是为了好吃,而是为了纪念逝者的一生。这些烟火气里的真情,才是人生三宴真正的内核。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盛大的宴席,重要的不是吃了什么山珍海味,而是和谁一起吃,以及在宴席中收获了什么。满月宴上,我们收获了亲情的温暖;喜宴上,我们收获了爱情的甜蜜;丧宴上,我们收获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成长。我们不必纠结于自己有没有吃到,不必遗憾于自己有没有享受到,因为这些宴席,早已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了人生故事里不可或缺的篇章。
就像老张头嫁孙女那天,新嫁娘虽然没空吃喜宴,可她看着父母欣慰的笑容,看着爱人温柔的眼神,心里的甜比任何美食都更持久;就像李奶奶虽然没吃到丧宴上的饺子,可她的儿女们用这种方式纪念她,用真情送别她,她在天之灵也会感到安慰。人生三桌酒,看似都没自己的事,实则每一桌都和自己息息相关,因为这些宴席,记录了我们的出生、成长、爱情和离别,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人生,让我们在烟火人间里,活成了有温度、有故事的人。
所以,别总想着宴席上的饭菜,别总纠结于自己有没有吃到。春天的时候,去尝尝刚发芽的野菜,感受泥土的清香;夏天的时候,去吃一碗冰镇的西瓜,享受夏日的清凉;秋天的时候,去吃一串甜甜的糖葫芦,品味丰收的甜蜜;冬天的时候,去喝一碗暖暖的羊肉汤,驱散冬日的寒冷。别等,别盼,别让自己留下遗憾。因为人生短暂,就像一场宴席,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唯有珍惜当下的每一口滋味,每一份真情,才能在烟火人间里,活得出清醒,活得通透。
人生三桌酒,是烟火,也是人生。我们在宴席中出生,在宴席中成长,在宴席中离别。重要的不是有没有吃到,而是我们曾经拥有过,曾经爱过,曾经认真地活过。就像那满月宴上的笑声,喜宴上的掌声,丧宴上的泪水,都是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这些回忆,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有滋味,比任何宴席都更让人难忘,它们在烟火人间里慢慢沉淀,最终变成了我们生命里最温暖的底色。(3251字)
共3570字 2025年10月9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