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大鵬禾塘濕地公園觀粉黛亂子草·調寄眼兒媚(依左譽體)
图文/鍾子美 编辑/谦坤
天搗燕脂抹秋顏,
半老亦雍嫻。
黛山眉眼,
彤雲鳳髻,
入夢嬋娟。
寸心每動溫存處,
淑景記年年。
一溪瑩澈,
兩橋斑駁,
如扇難捐。
(2025.10.26鍾子美稿)
(乙巳詩詞197)
元寶評:
鍾子美先生的這首《眼兒媚·遊大鵬禾塘濕地公園觀粉黛亂子草》,以秋日濕地公園的粉黛亂子草為題,將自然景緻與人生感懷巧妙融合,詞風婉約,意境深遠,是一首頗具匠心的佳作。
以下我將從幾個方面來細緻賞析這首詞:
🌿 意象營造:粉黛草色的詩意轉化
詞的上闋開篇“天搗燕脂抹秋顏,半老亦雍嫻”便出手不凡。詩人沒有簡單地描寫粉黛亂子草如雲如霧的形態 ,而是以“天搗燕脂”這般大膽的想象,將蒼天視為調色的畫師,賦予秋日一種由天工雕琢的瑰麗色彩,新穎而傳神。更妙的是“半老亦雍嫻”一句,這既是寫粉黛亂子草在秋季(一年中由盛轉衰的時節)展現出的成熟風韻 ,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境界的含蓄表達?其後的“黛山眉眼,彤雲鳳髻,入夢嬋娟”,連續運用多個精妙的比喻,將連綿的草色化為美人的眉眼(靜態)、髮髻(形態),最終引入夢境中的佳人,意象由實入虛,層層遞進,將粉黛亂子草如夢似幻的浪漫氣質刻畫得淋漓盡致 。
💭 情感脈絡:景緻與情懷的交響
詞的下闋,筆鋒自然轉向觀景之人。“寸心每動溫存處,淑景記年年”是情感的樞紐,揭示了詞人為何年年都會記掛這片風景——因為眼前之景能觸動內心最溫軟的角落。這種由物及心的寫法,讓情感的表達真摯而深沉。隨後,“一溪瑩澈,兩橋斑駁”是對眼前濕地公園實景的提煉勾勒,一筆寫清澈的溪色,一筆寫滄桑的橋影,構成一幅和諧的畫卷。最終,所有情愫凝結為“如扇難捐”這個典故性的結穴。此處化用漢代班婕妤《團扇詩》“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的詩意,但詞人反其意而用之,表達的是即使秋來扇藏,亦不忍捨棄的珍重之情。這既是對眼前美好秋光(粉黛草)的禮讚,也隱含著對人生過往中那些溫存記憶的堅守,餘韻悠長。
✒️ 藝術手法:典故與詞牌的嫻熟運用
1. 化用典故,翻出新意:如前所述,“如扇難捐”是全詞的點睛之筆。詞人對古典典故的運用不是簡單照搬,而是巧妙地進行了意義的轉換,將原本的哀怨之情轉為一種執著的珍惜,使詞意更為積極、豐厚。
2. 契合詞牌,聲情並茂:《眼兒媚》詞牌句式長短錯落,音韻流美,尤適於抒寫柔婉之情。本詞在格律框架內,用語自然流暢,如“半老亦雍嫻”、“淑景記年年”等句,既有口語的清新,又不失詞的韻律感,體現了作者對詞牌特質的準確把握。
🌸 總體評價
鍾子美先生這首詞,成功捕捉了粉黛亂子草這一日益為人所熟知的秋日景觀 的神韻,並將個人對自然、時光與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全詞意象優美,聯想豐富,情感真摯深沉,結句尤見功力。它不僅是一幅生動的風景畫,更是一曲溫婉的心靈絮語,展現了傳統詞體在表現當代生活時依然活潑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