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
金风送爽,菊桂飘香,又是一年重阳至。古人以"九"为阳数之极,两九相重,故称"重阳"。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佩茱萸、赏菊花、饮菊酒,既是对自然的礼赞,亦是对生命的礼敬。而"九九"谐音"久久",更暗含时光绵长、情谊恒久的深意——正如王维所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不仅是节令的符号,更是中华文明里关于亲情、关于坚守、关于向上生长的精神图腾。
重阳登高,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风雅事。杜甫于夔州孤城望"玉露凋伤枫树林",却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的苍凉中,仍以"会当凌绝顶"的气魄攀登精神高峰;王安石站在飞来峰顶豪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道破了登高的本质——并非单纯追逐海拔的高度,而是以更高远的视角审视人生,以更辽阔的胸襟拥抱天地。
今日再品"登高",更添时代新解。正如先锋文汇所言,"登高"是年轻干部"志存高远"的隐喻:站在思想的制高点,方能穿透迷雾看清方向;立在信念的高地上,才能无惧风浪笃定前行。"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格言联璧》),从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爬坡过坎",到科技攻坚征程中的"攀登珠峰",再到乡村振兴路上的"翻山越岭",每一次向上的脚步,都是对"人往高处走"最生动的诠释。年轻人当如重阳登高的旅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最高峰",让青春在"一览众山小"的格局中绽放光芒。
重阳又称"老人节",其核心是对生命源流的敬畏。《诗经》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父母之恩如山厚重;而推及更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正因每一代人都如接力般守护着精神的火种。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日虽不必拘泥于形式,但"常回家看看"的叮嘱、"一碗热汤"的温暖、"耐心倾听"的陪伴,仍是最好的孝道表达。
古人登高亦含"避灾祈寿"之意,而真正的"长寿密码",恰藏在对长辈的关怀里。就像一棵大树,根系越深厚,枝叶越繁茂;一个社会,对长者的尊重越真诚,未来的根基便越稳固。当我们搀扶祖辈漫步秋山,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何尝不是在聆听历史的回响?当我们在重阳为父母斟一杯菊花酒,看他们眼角的皱纹绽放笑意,何尝不是在续写"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温暖篇章?
"九九"之数,暗合"长久"之道。重阳的菊花开在深秋,历经风霜却愈发灿烂;重阳的登高之路,步步攀登终见巅峰。这恰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非一日之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十三年坚持驯服洪流;李时珍尝百草著《本草纲目》,用二十七载光阴点亮医学之光;当代"嫦娥"探月、"蛟龙"入海,亦是几代科研人"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厚积薄发。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经过'滴水穿石''精卫填海'一般的努力和积累"。今天的我们,或许会在奋斗中遇到"行路难"的迷茫,或许会在挑战前生出"多歧路"的彷徨,但只要秉持"久久为功"的定力,便能如重阳的松柏,在岁月的风雪中愈显苍翠。无论是个人成长的"小目标",还是民族复兴的"大蓝图",都需要我们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的韧性,在时间的长河里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重阳的风里,有菊花的清冽,有桂子的甜香,更有岁月沉淀的智慧。它告诉我们:登高,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敬老,是为了铭记来时的根;久久为功,是为了奔赴更远的远方。
愿我们都能如这"九九"之节——
心有高标,如登高时极目天际的辽阔;
情有归处,如归家时灯火可亲的温暖;
行有恒心,如秋菊傲霜般坚韧不拔。
如此,方不负这"重阳不老"的祝福,亦能在时光的长卷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久久"华章!(老大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