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晨悟语——林水洲。
今日话题:又闻桂花香,三代华师情。
十月的秋风掠过桂子山,细碎的金黄便簌簌的落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林荫道上,清甜的香气漫过华师桂元中路的天空,也漫进我记忆的褶皱里。这香气太熟悉了,从叔叔藏在旧相册里的青年时代,到我抱着书本奔走的大学校园的岁月,再到如今看着儿子林潇潇曾经穿梭在校园里的身影,三代人的青春,都浸着这缕不变的桂花香。如今叔叔已经远去,我也从湖北省教育厅装备处的岗位上退休,唯有这桂香,还牵着我们与华师的牵绊。
第一次听叔叔说起华师,是在我童年的夏夜。那时他刚从华中师大化学系毕业不久,总爱翻出泛黄的毕业照给我讲校园里的故事。照片里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白衬衫,站在图书馆前的桂花树下,身后“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校训石在阳光下格外清晰。“每到十月,实验室楼下的桂树就开得满枝满桠,做完实验出来,衣襟上都沾着香,连装实验报告的文件夹里,都能留两天味儿。” 叔 叔说这话时,指尖轻轻摩挲着照片的边缘,眼睛里闪着光。
他是我们大家庭里第一个考上华中师大的大学生,化学系的课程繁重,早出晚归是常态,他却总挤时间去桂树林旁的自习室。有次为了验证一个反应机理,他在实验室待到后半夜,走出楼门时,月光把桂树的影子拉得很长,凉风吹来满鼻清香,疲惫好像都被这香气揉散了。后来他成了中学化学老师、汉川市教育局副局长、广播事业局局长,总把“严谨”二字挂在嘴边,学生的实验报告里哪怕错一个小数点,都会被他用红笔圈出来,耐心讲解半天,后来当了教育局领导,也非常重视实践教育。直到他走后,我们整理他的遗物,翻出一沓泛黄的实验记录本,还有书扉页上还夹着一片干枯的桂花——那是他从华师带回的念想,也是桂子山下的岁月,在他身上刻下的印记。
我与华师的缘分,像是一场早已注定的奔赴。高中毕业后,年轻时我当民办教师,有机会报考华中师范大学,受叔叔的的影响,我也报考了华师大的化学专业,沿着叔叔的影子学在华师桂子山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华中师大附中当教师,也曾经是化学组的组长,教高中化学,九十年代,因工作需要调到了湖北省教育厅装备处,在裝备处做过主编,也做行政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也想着能更深入地研究教育规律,于是报告了华中师大研究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华中师大的教育管理专业。不为别的,就想再闻一闻叔叔口中的桂花香,亲身体验华中师大校园里的故事。
我们单位就在华中师大西门,共享桂子山上的桂花香。我常常在清晨沿着桂中路晨读,书页翻动间,香气与文字的温度交织;也常在傍晚和同学坐在桂花树下讨论课题,偶尔有花瓣落在笔记本上,便小心翼翼夹进书页,成了最特别的书签。记得有一次赶毕业论文到深夜,路过化学楼,看到窗口透出的暖黄灯光,忽然想起叔叔当年、我当年做实验的模样——原来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专业,华师人对 “热爱”与“坚守”的理解,竟如此相似。
毕业那天,我特意在我叔叔当年拍照的桂花树下也留了影。照片里的我穿着白衬衫,身后的校训石依旧醒目,只是身旁多了几个并肩欢笑的同学。后来我进入教育厅工作,无论是起草教育文件,还是到基层学校调研,总记得华师桂树下那些关于“教育初心”的讨论,也总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对待每一份工作——这是华中师大教给我的,也是叔叔用一生践行的。去年退休整理办公室时,我打开抽屉,里面还放着当年那本夹着桂花的笔记本,花瓣虽已褪色,却好像还能闻到淡淡的香气。
如今,接力棒传到了儿子林潇潇手中。十年前,他考上华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的博士生,报到时我和他妈陪他去了校园。看着他背着双肩包,手里拿着笔记本,认真听导师讲解课题的样子,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潇潇比我们都更“执拗”,当初选择特殊教育这个专业时,家里有人劝他“这个领域辛苦,研究周期长”,他却很坚定:“我实习时见过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他们太不容易了,我想让更多孩子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说话、玩耍。”
研究任务重的时候,他常常泡在特教学院的实验室和图书馆,有时我打电话给他,他会笑着说:“爸,我刚从桂树林过来,闻到花香就觉得有劲儿了,好像您和爷爷(叔叔)都在这儿陪着我似的。潇潇从华师特殊教育专业博士毕业那年,他还带着几分青涩,跟在导师身后问东问西;如今站在讲台上,他也成了学生眼中“有问必答、温柔耐心”的林老师。”上个月我从广州回武汉,他特意叮嘱我,一定抽时间去闻闻桂子山上的桂花香——如今儿子已是广州大学的老师,还带着几个研究生——恰逢华师的桂花节,我们视频时,我特意给他看校园里的桂花:镜头里,金黄的花瓣缀满枝头,学生们在树下拍照、聊天,一如当年的我们。他给我讲起最近的研究进展:“我们尝试用VR技术模拟社交场景,帮助自闭症儿童适应日常交流,已经有几个孩子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了。”说着,他眼里的光芒,和当年的叔叔、年轻时的我,如出一辙。
秋风又起,桂香再浓。桂中路的桂树更粗壮了,细碎的黄花落了一地,踩上去软软的,香气依旧清甜。漫步在桂子山上,看着往来的学生,有的抱着书本匆匆赶路,有的在桂花树下轻声交谈,忽然明白,这缕桂花香,早已不只是一种气味,它是华师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是叔叔在实验室里的严谨专注,是我在教育岗位上对政策落地的执着,也是潇潇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忱坚守。
如今我已退休,时常会翻出当年在华中师大的照片,翻出叔叔留下的旧相册,翻出潇潇发来的视频。三代人,从武汉到广州,从化学到教育管理,再到特殊教育;从实验室到教育厅,再到大学讲台,改变的是地点,是专业,是身份,不变的是那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初心,是那份藏在岁月里的“桂香记忆”。就像潇潇说的:“桂香会散,但华师教给我们的东西,会一直都在。”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初心,这份记忆,像桂树的种子一样,播撒下去,让它在更多人的心里,开出新的花。
三代华师, 三代人,三个专业,从化学到教育管理,再到特殊教育,三个层次: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三代迭加,看似不同的研究,却都藏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初心。叔叔用化学方程式书写育人篇章,我用政策文件搭建教育桥梁,潇潇用专业知识为特殊儿童点亮希望,而华师的桂香,就是串联起这一切的纽带。
又闻桂子山上桂花香,今年华中师大的桂花,开得依旧繁盛。我知道,只要这桂香还在,就会有更多像我们一样的华师大人,带着这份坚守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而桂子山下的这缕香,也会永远萦绕在我们的生命里,见证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续写一个又一个关于梦想与传承的故事。
林水洲 ,男,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化学专业;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 职称:研究员。原湖北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处主任,国内外公开岀版发行的科学技术期刊《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期刊主编
社会职务: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研学网特聘智库专家,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地学科普实践教育中心智库团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中心研究员,湖北省教育厅中小学校长协会校外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庐山研学旅行研究院名誉院长。
主要贡献:作为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曾多次代表国家教育部对全国十几个省市,湖北省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国检评估工作,湖北省省级示范高中、示范学校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