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忆一座城市080】北京啊北京,“老舍”的笔名是这样得来的?
作家/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我是先知道《骆驼祥子》的,后知道作者老舍。
因为在中学课本里有对祥子、虎妞和刘四爷等主要人物的描写,让我记住了这几个人物。祥子是年轻的车夫,善良质朴却固执,但对生活充满希望,又渴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然而经过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后,他的希望破灭了,最终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虎妞是祥子的妻子,是刘四爷的女儿。她的性格泼辣,又具心计,对祥子存有复杂的情感,控制欲极强,是家庭的支配者,同时也是社会的牺牲品;刘四爷就不同了,他是人和车厂的老板,是典型的剥削阶级人物,自私自利,封建思想严重,最终与女儿虎妞断绝关系,孤独终老。
老舍,本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
老舍,是他发表文章时常用的笔名。核心源于对“舒”字的拆分,即“舍”与“予”,既包含“舍弃自我”的谦逊之意,也与他原名中的“庆春”在音韵上有巧妙呼应。因他早年在英国教书时,同事常称他为“老舒”,而“老舍”则是对这一亲切称呼的自然化用与口语定型。
老舍,笔名鲜明,简洁易记,结构简单,读音顺口,便于读者记忆和传播;意蕴深厚,既藏“舍己为人”的谦逊,又含亲友间的亲切感,兼具文学性与温度;辨识度高,与他作品的平民化风格高度契合,形成强烈的个人标识。
老舍,文学著作颇丰,写作功底深厚,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又具幽默诙谐,有着很强极浓的京味。
但是,也有人从文学传播和标识性角度认为,老舍的笔名“老舍”存在字面指向模糊,仅从“老”“舍”二字无法直接关联其原名或文学风格,使读者初看时缺乏直观联想,易与普通称呼相混淆。“老舍”的结构类似“老张”“老王”这类日常称谓,偶尔可能让不熟悉文学的人误以为是普通昵称,而非特定作家的专属笔名。
老舍,还有过其他几个笔名,如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青年突击队》《全家福》《茶馆》《龙须沟》《柳树井》《母鸡》《四世同堂》等。
1966年8月24日,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978年初,老舍被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胡风(文学翻译家)曾这样评价:“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
舒乙(老舍之子)说:“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总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因为他对生活热爱,对写作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朱光潜(文艺理论家):“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2025年10月18日于北京市北京站东街地铁站汉庭酒店980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