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沙河八十县:凤凰岭下有人烟,卧龙岗旁八十堰
文/贾振杰
在河北邢台沙河市太行山东麓册井乡辖区,居然有一个名叫八十县的行政村。村庄位于凤凰岭下,卧龙岗旁,虎头山边。八十县村不仅名字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而且还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村名由来
民国二十九年《沙河县志》记载:八十县原名“八十堰”,村民是明永乐年间有谷、毛、侯姓氏由外地迁入。当时由于村落选址地处太行山余脉浅山丘陵地带,田中地堰有八十条之多,故取村名“八十堰”,又叫“八十道堰”。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十堰村村民进县城兑钱粮,浙江籍知县姚定远问村民:“你们是哪个村儿的人?”村民用很重的沙河口音回话:“禀告知县老爷,俺们是八十堰的。”知县姚定远连问了好几遍,才搞清楚村名儿,可是提笔忘字又写不出“堰”字。于是说:“你们村名太复杂了,我给你们改个名字,叫八十县得了。”从此,该村更名为“八十县村”,沿用至今。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经市级推荐、省级专家评审等程序,进入第五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候选名单,2022年5月,经河北省政府审批后正式获得"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认定。202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将其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青石古桥
村口左侧蓄水池南几米处,有一座造型古朴的单拱石桥。石桥采用传统的拱券结构,拱券、桥身和桥面全部由大青石垒砌而成,造型古朴,桥身坚固。始建年代不详,据推测可能为元代建筑,是村里历史最长的建筑。古桥旁原有山杨古树和黄连古树,它们与古桥一起,成为了村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
■青瓦古庙
和许多太行山区传统村落一样,八十县村也有一座饱含岁月沧桑的古庙。这座古庙具有北方传统民居与庙宇相结合的建筑风格,采用半石半砖的建筑结构,以青石为基础,青砖为墙体,搭配青瓦屋顶,体现了北方建筑就地取材、坚固耐用的特性。庙门上方有“云行雨施”四个砖雕大字,增添了古朴的文化韵味。让人感到惋惜的是,连日阴雨时前檐已经塌落。经询问当地村民,此庙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
■古老民居
经实地走访,村中年代较早的民居多为清末民初修建。其中最为气派且仍有人在居住的是一套上房为两层的四合院式建筑。此外村中尚有较为集中的两个古民居片区,大部分是清末民初建筑。
整体来看,八十县村古民居保存相对比较完好,但也有不少已经坍塌损毁。尤其是长期无人居住,缺乏维修维护的土木砖混结构老房子状况更为堪忧。由于八十县村地处浅山丘陵地带,民居建筑材料除了就地取材的青石外,还广泛采用青砖和木材。因此村中古民居没有深山区纯石材墙体坚固,抵御风雨侵蚀能力较差。
在街巷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古民居墙体大多是土木砖石结构。窗户造型多为上圆下方,青石或青砖砌券。街门采用青砖构筑,上方设有门楼,门楼起脊扣瓦,鸱吻咬脊,前檐安装滴水瓦当。檐下有砖雕或石雕点缀,门头多有门当,门楣有彩绘图案。
从正面看,八十县村较为典型的的街门建筑中规中矩,简约而不失雅致,内敛而不失大气。每一座保存至今的老房子都是当年富甲一方的主人精心所建,只是现在好多已经人去宅空成为空巢。年轻人要么奔走他乡外出打工,要么搬进了县城或者市区,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慰藉一下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西部山区许多村落,临街墙体上常常会见到嵌有这种中间镂空的石头。这是过去富裕人家拴牲口用的,相当于现在有车一族家门口的停车位。还有许多人家墙体上不止镶嵌了一块,甚至有四五块之多,那绝对可以称得上豪门世家。
八十县,竟是一个村庄的名字。该村四匹缯布织造被列入河北省“非遗”名录项目。此外,村里还有手工技艺类剪纸、荆编、手工粉条制作技艺等,乡艺表演类有战鼓、跑驴、跑旱船、秧歌等,崇礼祭祀类有八月十五祭农神等。八十县村庙会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八日,戏称“屁股会”,起源于九龙庙祭祀仪式,届时会有秧歌、旱船、战鼓队、地方戏曲助兴表演。
作者简介:贾振杰,男,笔名西望太行,1970年6月出生, 汉族,籍贯河北隆尧。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师,金融理财师(AFP),理财规划师,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邢台分行,邢台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监督员,邢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百度百家号优质旅游领域加V创作者,屡登百家号内容榜、入选优选计划。多年来,致力邢台域内文化、历史、古村落及旅游文化深度挖掘,累计发表相关作品20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