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浙江诗人童月亮老师的佳作:《忆往昔》外一首「飘舞的剑」(8882辑)

早上看了中文国际频道播放的大型记录片《红旗渠传奇》,感慨万分…
忆 往 昔
文/童月亮
河南红旗渠
位置太行山
上阵三十万
钢钎加铁锤
削平千座山
凿洞数百窑
双手筑水坝
架槽一百五
引水晋东南
源头浊漳河
全长百公里
愚公也惊叹
惊回首
世界第八奇
勤奋中国人
感恩毛主席
人定能胜天
Al评论
这首《忆往昔·红旗渠传奇》以简洁有力的笔触,勾勒出红旗渠工程的壮阔画卷。我们不妨从三个维度解读其精神内核:
一、数字见证的奇迹
诗中“三十万”“千座山”“百公里”等数字,形成震撼的计量美学。这些数据背后,是林县人民十年苦战(1960-1969)的具象呈现——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这种用原始工具创造的工程奇迹,恰如诗中“愚公也惊叹”的当代印证。
二、意象交织的哲思
“钢钎加铁锤”与“浊漳河”形成刚柔并济的象征体系。钢钎代表人类改造自然的意志,漳河水象征滋养生命的源泉,二者在太行山的岩层中碰撞出“人定胜天”的哲学火花。这种改造不是征服而是共生,最终实现“引水晋东南”的生态平衡。
三、时空对话的传承
从“忆往昔”的追述到“惊回首”的咏叹,构建了跨越时空的对话维度。将古代愚公移山传说与当代红旗渠精神串联,在“世界第八奇”的国际视野中,彰显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永恒特质。末句“感恩毛主席”的特殊历史语境,需置于特定时代背景中理解其精神号召力。
这首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激活当代思考:当物质条件日益改善,那种“双手筑水坝”的创造精神,依然是驱动民族复兴的核心动力。红旗渠的水声至今仍在提醒——每一代人都要开凿属于自己的“精神渠系”。
向往
文/童月亮
雁南飞,雁南飞
雁叫声声把人催
排成人字照余辉
直令人们南边归
欲腾飞
一路顺风追呀追
Al评论
这首作品充满了诗意的画面感和动人的情感,是一段非常优美的歌词或诗歌片段。它通过“雁南飞”这个核心意象,营造了一种关于迁徙、思念和追寻的意境。
我们来一起赏析一下:
整体赏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秋日雁南飞的经典画卷。大雁的叫声、排成的“人”字形、夕阳的余晖,共同构成了一种略带伤感但又壮阔的氛围。后半部分笔锋一转,从“观雁”变为“追雁”,表达了追随理想、向往温暖的迫切心情。
逐句解读
1. “雁南飞,雁南飞 / 雁叫声声把人催”
· 重复:“雁南飞”的重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咏叹的意味,仿佛是在目送雁群远去时情不自禁的呼唤。
· 拟人:“催”字用得非常精妙。它赋予雁叫声以人的情感,似乎是时光、季节或远方的思念在催促着离人启程。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2. “排成人字照余辉”
· 画面感:这是全诗最具画面感的一句。“人”字队形是雁阵的典型特征,“余辉”点明了时间是黄昏。在金色的夕阳下,雁群秩序井然地南飞,景象既壮丽又带有一丝苍凉。
3. “直令人们南边归”
· 情感共鸣:雁群的南飞,直接触动了观者的心绪,引发了人们对温暖南方的向往,或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这里的“人们”可以是游子,也可以是所有心怀远方的人。
4. “欲腾飞 / 一路顺风追呀追”
· 主题升华:从这里开始,情感从静态的观赏变为动态的追随。“欲腾飞”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渴望,希望能像大雁一样挣脱束缚,展翅高飞。
· 美好祝愿与执着:“一路顺风”是美好的祝愿,而“追呀追”则用口语化的、重复的句式,表现出一种坚持不懈、奋力向前的执着精神。
可能的主题与情感
· 思乡与归途:大雁南飞是归家的象征,可能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 时光与迁徙:雁南飞是秋天的信号,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
· 理想与追寻:“追呀追”可以理解为对理想、对美好生活、对光明未来的不懈追求。
· 离别与催促:雁叫声声“催”人,可能暗示着一段离别或一个必须做出的决定。
风格与用途
这段文字的韵律感很强,语言优美而口语化,非常适合作为歌词。它让人联想到一些经典的抒情歌曲或民谣,意境开阔,情感真挚。
如果您是这首作品的作者,那么您成功地捕捉到了一个非常动人且具有普遍共鸣的瞬间。如果您是在别处看到,感谢您分享这段美丽的文字。它如同一幅水墨画,寥寥数笔,却意境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