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重思念寄英魂
作者/杨元花
审核/徐丽华
主播/芬 芳
总编/李淑林

九重思念怀英烈,别忘记
第一重思念,在晨光初染的纪念碑前。指尖抚过石碑上深刻的名字,那些笔画像极了他们当年紧握钢枪的指节,冰冷的石面下,似还能触到滚烫的热血在历史里奔涌。风掠过碑顶的松柏,沙沙声是未说完的誓言,从战火纷飞的岁月,轻轻落在今日的晨光里。
第二重思念,在博物馆展柜的旧物中。一枚磨亮的铜扣,曾系着染血的军装;一支褪色的钢笔,写过最后的家书。玻璃上凝结的薄露,不知是岁月的泪,还是我们望着这些物件时,悄悄漫上眼眶的怀念。它们沉默地躺在那里,却比任何文字都更清晰地诉说:有人曾为这片土地,把生命定格成永恒的青春。
第三重思念,在乡间田埂的稻浪间。春种秋收的季节里,我总想起他们当年的期盼——“为了子孙后代能吃饱饭,能过安稳日子”。如今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风吹过田野的声响,多像他们欣慰的笑声。每一粒饱满的稻谷,都是他们用牺牲换来的“好日子”,在我们的碗里,温着岁月的暖。
第四重思念,在城市璀璨的灯火中。夜晚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霓虹映亮每个人的笑脸。我忽然懂得,他们当年冲破黑暗时,心中向往的,正是这样的人间——孩子能在灯下读书,老人能在广场散步,每一扇亮着的窗后,都有安稳的生活。这万家灯火,是他们用生命点亮的星光,从未熄灭。
第五重思念,在课本里的英雄故事中。给孩子讲起董存瑞举炸药包、黄继光堵枪眼时,孩子眼里闪着光,问“他们不怕疼吗?”我想,他们当然怕,但比起疼,更怕的是祖国受欺、同胞受难。那些故事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坐标,让每个长大的我们,都记得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
第六重思念,在节日里的一束白菊中。清明时节,总会有人带着鲜花来到烈士陵园,没有喧哗,只有轻轻的鞠躬。白菊的香气很淡,却能漫过时光的距离,告诉长眠的先烈:我们没有忘记。每一朵花都是一句“谢谢”,谢谢他们用生命铺就的路,让我们能走得从容、走得坚定。
第七重思念,在边防战士的挺拔身影里。看到电视上边疆军人顶着风雪站岗,忽然想起当年守土卫国的他们——一样的年轻,一样的坚毅,一样把“祖国”二字刻在心头。跨越时空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才明白“英雄”从不是一个过去式,而是一代代人接过的接力棒,在岁月里续写着忠诚。
第八重思念,在平凡日子的安稳里。晨起喝一碗热粥,傍晚和家人散步,广场跳舞,唱歌。周末去公园晒太阳……这些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都是他们当年梦寐以求的“太平”。原来最珍贵的思念,不是轰轰烈烈的纪念,而是把他们的期盼过成现实——好好生活,好好爱这片土地,让他们的牺牲,有了最温暖的意义。
第九重思念,在我们血脉的传承中。他们的名都被岁月记住,永不淡忘,他们的精神,已融进我们的骨血: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守护家国时的担当,对美好的执着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们精神的“继承人”,用平凡的日子续写着英雄的故事,让思念,永远活在前行的脚步里。
2025.10.28



作者简介
杨元花,女,1954年9月出生,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揭阳诗社社员,揭阳榕城作家协会会员,《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编辑委员会认证诗人,中华诗书画派成员。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系,儿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医师工作已45年,2009年9月退休,退休后反聘,继续从事儿科门诊医疗工作,发表多篇专业论文,主持多项科研项目。自幼喜欢文学,从医之余,常撰文作诗,笔耕不辍,作品发表于《名篇文学艺术网联盟》、《世界文学联盟》、《文学名人堂》、《当代作家》、《南疆战旗》《乔林诗社》巜中国经典乡村文学选编》《榕风.榕城作家》《诗家风采·广东诗人》《名家百科》《顶端新闻》《都市头条》《名篇.金榜头条》《幸福驿站文学》、百度等刊物或公众号。在《当代作家》2024年2期诗词歌赋大赛中荣获冠军奖。2025年成为名篇.金榜头条文学艺术联盟认证会员。




总编简介
李淑林,网名阳光,注册志愿者,仁义寿乡民星榜样.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为乐最美家庭,名篇.金榜头条总编导师,文学艺术网、文学名人堂等十大平台总编。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坡诗词学会会员、理事,仁寿作协、诗词学会会员。年年被名篇评为文学领军人和功勋人物。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