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论“四从”:解码立身成事的底层逻辑与时代价值
一罗培永
“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这十六字箴言如金石掷地,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振聋发聩。它不仅是古人对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规律的凝练总结,更是穿透当代社会复杂表象、指引人们行稳致远的价值罗盘。在浮躁与功利并存的当下,重新审视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剖析其背后的逻辑链条与现实意义,既是对传统智慧的传承,更是对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良性发展的深度思考。
(一)政从正来:正道直行是权力与公信力的永恒基石
“政”的内涵,从来不止于治国理政的权柄,更包含个人在群体中的影响力、组织中的领导力,乃至社会层面的公信力。而“正”,则是支撑“政”的根本支柱,它是内心的坚守、行为的准则,是不偏不倚的初心,是公而忘私的品格。纵观历史长河,凡能在“政”的领域留下美名、成就功业者,无不是以“正”立身处世的典范。
北宋名臣包拯,一生以“铁面无私”著称。在任开封府尹时,他打破“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的旧规,让百姓可直接上前陈诉,杜绝了官吏从中作梗的可能;面对皇亲国戚、权贵大臣的不法行为,他毫不畏惧,依法惩处,哪怕是宋仁宗的宠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也因包拯的七次弹劾而被免去要职。包拯的“政”,并非源于高位赋予的权力,而是源于他对“公正”的极致追求,他的衙门正堂悬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这四字既是他的自我警示,更是他以“正”施政的生动写照。正因如此,他才能赢得“包青天”的美誉,即便千年之后,其形象依然是百姓心中“公正”的象征。这种“政”,是民心所向的结果,是“正”的品格自然生长出的公信力。
反观那些背离“正”道的掌权者,即便一时手握重权、风光无限,最终也难逃身败名裂的结局。南宋奸臣秦桧,为一己私利勾结外敌、陷害忠良,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虽一度权倾朝野,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至今仍受万人唾弃;近代以来,那些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的官员,靠着钻营与算计爬上高位,却因背离“正”的底线,最终在反腐风暴中落马,不仅失去了权力,更毁掉了一生的声名。这些案例无不印证:“正”是“政”的生命线,没有“正”的支撑,“政”便如空中楼阁,终会在欲望的狂风中坍塌。
在当代社会,“政从正来”的道理更具现实意义。对于公职人员而言,“正”是廉洁奉公的操守,是为民服务的初心,从扎根基层、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驻村书记,到坚守岗位、守护一方平安的人民警察,他们的“政”(影响力与公信力),正源于他们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谋私利的“正”;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正”是诚信经营的准则,是公平对待员工与客户的态度,那些坚守质量底线、不搞虚假宣传的企业,才能赢得市场的信任,形成可持续的“政”(品牌影响力与行业话语权)。可见,无论身处何种领域,“正”都是构建“政”的前提,唯有行得端、坐得正,方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赖,让“政”的根基愈发牢固。
(二)智从知来:求知积淀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唯一密钥
“智”,是洞察事物本质的眼光,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应对未知挑战的从容;而“知”,则是构成“智”的砖瓦,它是书本中的理论、实践中的经验,是对历史规律的总结,是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人们常惊叹于智者的远见卓识,却往往忽略了:所有的智慧,都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求知与积累。“智从知来”,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先贤用亲身经历验证的真理。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其智慧不仅体现在《论语》中的至理名言,更体现在他对人生、社会、伦理的深刻洞察。而这份智慧,源于他一生对知识的渴求与钻研。《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为了深入理解《周易》的内涵,他反复翻阅,以至于串联竹简的皮绳都断了三次。他不仅研读古代典籍,还注重“学以致用”:他周游列国,观察不同国家的治理模式,与各地贤士交流思想,将书本中的“知”与现实中的“行”结合,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道破了“智”与“知”的关系:没有知识的积累,再精密的思考也只是空想;唯有以“知”为基,才能让思考结出“智”的果实。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智从知来”的逻辑愈发凸显。“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之所以能在回国后带领团队突破重重难关,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与人造卫星,正是源于他深厚的知识积淀。早年在美国留学时,钱学森不仅精通航空工程、力学等专业知识,还广泛涉猎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甚至对哲学、艺术也有深入研究。他曾说:“我的知识是广泛的,我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里。”正是这种跨学科的“知”,让他具备了全局视野,能够在复杂的科研项目中洞察关键问题、提出创新方案,比如在研制导弹时,他结合流体力学与控制理论,提出了“弹性体稳定性”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导弹飞行中的振动难题。钱学森的智慧,并非天生的“天赋异禀”,而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极致追求之上;他的成就,正是“知”不断积累、最终升华为“智”的最佳证明。
反观当下,一些人急于追求“智慧”的速成,试图通过碎片化的信息、肤浅的观点来伪装自己的“博学”,却不愿沉下心来系统学习。他们或许能在社交场合夸夸其谈,却无法在真正需要解决问题时提出有效方案,这正是“知”的匮乏导致“智”的空洞。事实上,智慧的形成就像酿酒:“知”是粮食,需要经过长期的发酵(思考与实践),才能转化为醇厚的“智”。无论是学生钻研专业知识,还是职场人提升技能,抑或是普通人丰富人生阅历,都需要明白:没有“知”的积累,“智”便无从谈起;唯有保持求知的热情,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让自己的“智”不断提升,在人生的道路上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三)财从才来:硬核才干是创造可持续财富的核心引擎
“财”,是个人劳动价值的体现,是社会对创造的认可,是支撑生活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才”,则是创造“财”的核心能力,它是精湛的技艺、专业的知识,是创新的思维、高效的执行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将财富的获取归因于“运气”“人脉”或“投机”,却忽略了一个本质规律:真正稳定、可持续的财富,永远源于自身的“才”。“财从才来”,揭示的正是能力与财富之间的必然联系。
在传统手工业时代,“财从才来”的道理最为直观。明代的“样式雷”家族,凭借精湛的建筑技艺,成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建筑总设计师。从紫禁城到颐和园,从天坛到承德避暑山庄,许多著名的皇家建筑都出自“样式雷”之手。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与荣耀,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才”,他们不仅精通建筑结构、风水布局,还发明了“烫样”(建筑模型)技术,能够精准还原设计方案,让皇帝直观了解建筑的样貌。这种硬核的才干,让“样式雷”家族历经八代而不衰,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他们的“财”,不是靠巴结权贵得来的,而是靠自己的技艺创造的;这种“财”,因为有“才”的支撑,所以能够代代相传。
在现代商业社会,“财从才来”的逻辑依然成立,甚至更加凸显。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早年曾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后来凭借对通信行业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能力,创办了华为。在华为发展的过程中,任正非始终将“人才”与“技术”放在首位,他提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顶尖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华为的“才”,体现在其领先的5G技术、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上;而华为的“财”(年营收数千亿元),正是这些“才”创造的价值的直接体现。相反,那些试图靠投机取巧、炒作概念获取财富的企业,比如曾经的“P2P网贷”平台,没有核心的技术与服务能力,最终只能在监管的重拳下崩盘,留下一地鸡毛。这些案例无不证明:没有“才”的支撑,“财”就像沙滩上的城堡,随时可能被海浪冲走;唯有靠才干创造真实价值,才能获得稳定且长久的财富。
对于普通人而言,“财从才来”的道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一名程序员,靠编写代码的能力获得高薪;一名医生,靠精湛的医术赢得患者的信任与收入;一名教师,靠优秀的教学水平获得职业晋升与报酬……这些都是“才”转化为“财”的具体体现。即便在自媒体、直播等新兴行业,看似“低门槛”的背后,依然需要“才”的支撑,比如主播需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内容创作能力,才能吸引粉丝、实现变现;自媒体作者需要有独到的观点、优质的文笔,才能获得流量、赚取收益。可见,无论身处何种行业,“才”都是获取“财”的根本;唯有不断打磨自己的才干,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才能让自己的财富之路越走越宽。
(四)位从为来:务实作为是赢得职位与尊重的根本资本
“位”,是社会赋予的角色,是承担责任的平台,是个人价值的外在体现;而“为”,则是匹配“位”的前提,它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是攻坚克难的担当,是创造实绩的努力。人们常常羡慕他人的高位与荣誉,却忽略了:所有的“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为”干出来的。“位从为来”,道出的正是“行动”与“位置”之间的因果关系。
焦裕禄的名字,早已成为“实干”与“担当”的象征。1962年,焦裕禄被任命为兰考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县正遭受严重的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粮食产量极低,百姓生活困苦。面对这样的烂摊子,焦裕禄没有退缩,而是以身作则,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投入到治沙防涝的斗争中。他走遍兰考的每一个村庄,实地考察“三害”的成因,提出了“贴膏药扎针”的治沙方法(“贴膏药”即翻淤压沙,“扎针”即种植泡桐);他身患肝癌,却依然坚持工作,用手按压着疼痛的腹部,在沙丘上、田埂间与群众一起劳动。在他的带领下,兰考县的“三害”得到有效控制,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焦裕禄的“位”(县委书记),不是靠资历或关系得来的,而是靠他为兰考百姓谋幸福的“为”赢得的;而他死后,百姓自发为他送行,将他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这份“位”(精神上的崇高地位),更是他用生命中的“为”换来的。
在当代职场与社会中,“位从为来”的案例同样比比皆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与地位,正是因为他数十年如一日的“为”,他顶着烈日、踏着泥泞,在稻田中寻找天然杂交稻株;他反复试验、不断改良品种,最终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让中国的水稻亩产大幅提升,养活了更多的人。袁隆平的“位”,不是靠头衔堆砌的,而是靠他对农业事业的执着与实干赢得的。相反,一些人在工作中“躺平”“摆烂”,只图“位”的虚名,却不愿付出“为”的努力,他们在岗位上敷衍了事、推诿责任,即便暂时占据某个位置,也会因为没有实绩而被淘汰。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为”是“位”的支撑,没有“为”的实绩,“位”就只是一个空壳;唯有靠务实作为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名副其实的位置与尊重。
“位从为来”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企业与国家。中国之所以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越来越高的地位,正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通过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通过援助其他国家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位”(国际影响力),是靠自己的努力与作为赢得的;而那些试图靠霸权主义、干涉他国内政获取“位”的国家,最终只会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与孤立。可见,无论个体还是集体,“为”都是赢得“位”的根本;唯有脚踏实地、积极作为,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
结语:以“四从”为纲,书写人生与时代的华章
“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这十六字箴言,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相互关联、浑然一体:“正”是立身的根本,决定了“政”的方向;“知”是成长的阶梯,支撑了“智”的提升;“才”是创造的核心,转化为“财”的价值;“为”是行动的体现,赢得了“位”的认可。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人立身成事的底层逻辑,也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
在当今时代,人们面临着诸多诱惑与挑战:有人为了权力而背离正道,有人为了智慧而急于求成,有人为了财富而投机取巧,有人为了位置而弄虚作假。此时,重新审视“四从”的道理,更具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权力与公信力源于正道,而非权谋;智慧与洞察源于求知,而非空想;财富与价值源于才干,而非侥幸;位置与尊重源于作为,而非虚名。
对于每一个追求成长与价值的人而言,“四从”都是值得坚守的人生准则:以“正”立身,让自己的行为经得起良心与时间的检验;以“知”益智,让自己的思维始终保持深度与广度;以“才”创财,让自己的收入匹配自己的能力与付出;以“为”争位,让自己的位置承载自己的责任与价值。当我们真正践行“四从”的道理时,不仅能实现个人的成长与成功,更能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从”的智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应对当下、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让我们以“正”为魂、以“知”为基、以“才”为翼、以“为”为足,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在时代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
政本归正立根基
智源穷理豁云霓
财凭技业盈仓廪
位赖勋劳列鼎彝
守直能驱尘俗扰
求知可解古今疑
身怀真才多实干
不负光阴志不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