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舟,渡文明之河——读《小汐流浪记》有感
文/王博(西安)
在王小侠老师对湛社琴《小汐流浪记》的精彩分享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哲思的文学世界。这部八十余万字的宏大叙事,以梦境为舟,载着读者在现实与幻想的河流中漂流,探寻着生命、文明与未来的真谛。
《小汐流浪记》的魔幻叙事,绝非简单的幻想堆砌,而是对现实世界的诗意重构。湛社琴老师以梦境为笔,勾勒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学世界。小汐和小小的流浪之旅,表面上是寻找小戟的冒险,实则是对生命意义和人性本质的深度叩问。毛野人这一奇幻形象,既是对传统民间故事的致敬,又暗含对现代文明中“他者”处境的存在主义思考。这种魔幻手法的运用,让文章在审美维度上得以拓展,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文学表达的无限可能。
尤为令人震撼的是作品中的超前思维与病毒预言。二十多年前,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科技进步带来的盲目乐观中时,湛社琴老师已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感知到了潜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危机。这种对病毒的预见,并非偶然的灵感闪现,而是源于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在全球化、城市化高歌猛进的时代,她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干预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种忧患意识,使《小汐流浪记》超越了单纯的文学作品,成为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警示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否则,我们终将自食其果。
湛社琴老师的个人经历,为这部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质感。作为一名石油工人、工程师、记者、编辑,她拥有多元的人生体验和跨界的知识结构。石油工业的经历让她深切理解资源与文明的辩证关系,工程师的训练赋予她系统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记者和编辑的工作则锻炼了她观察社会、把握时代脉搏的敏锐度。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汇聚于《小汐流浪记》的创作中,使作品既有现实生活的厚重,又有超越现实的灵动,既有工程技术人员的严谨,又有文学创作者的飞扬。
湛社琴老师本人也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她外表沉静,少言寡语,但眼神纯净,文字纯净,做人单纯。长期在大漠戈壁生活的经历,让她喜欢用宏观且富有想象力的视角看问题。她的沉静下面藏着如岩浆一样澎湃的激情,这种激情源于大漠的豪放和长安的厚重,周围的朋友几乎都感受到了她无言的诚挚与温暖。正是这种独特的性格和经历,使她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在当代文学越来越趋于碎片化、表面化的语境下,《小汐流浪记》的出版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提醒我们,文学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也可以是对未来的预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可以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湛社琴老师以其独特的生命经验和文学实践,为我们展示了文学创作的另一种可能——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界处,在个体与世界的对话中,寻找那些被日常所遮蔽的真相。
《小汐流浪记》是一部需要慢读、细读、重读的作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生动的魔幻叙事,更在于其超前的忧患意识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这部酝酿了二十多年的心血之作,如同一个时空胶囊,封存着作者对过去的思考、对当下的观察、对未来的预警。在危机四伏的今天,重读这部作品,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湛社琴老师的远见,也不得不反思我们与自然、与技术、与文明的关系。
阅读《小汐流浪记》,就像踏上了一场精神的流浪之旅。在这场旅途中,我们跟随小汐和小小的脚步,穿越奇幻的世界,探寻生命的真谛。我们看到了人类在追求发展过程中的迷失与困惑,也看到了在困境中觉醒的希望与力量。这部作品让我们明白,在流浪中寻找归宿,在梦境中看清现实,在危机中觉醒责任,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小汐流浪记》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学经典。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窗户。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部作品将继续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以梦为舟,在文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共同探寻人类文明的奥秘。
编辑简介: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