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千皴见真章——曹雪芹“三染法”的永恒启示》
文/赵旭东(長民)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提出“画家三染法”,实为文学创作的千古绝唱。脂砚斋批注点破天机:“此即画家三染法也,何为不写荣府正门,却先写宁府角门?”这种层层皴染的笔法,恰似五代董源《潇湘图》中用淡墨点苔积成苍润山色,在文学领域开创了立体叙事的先河。
曹雪芹的三染法实为三重意境:首染“皴擦底色”,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白描”家族脉络;二染“积墨塑形”,借黛玉进府时“移步换景”展现建筑格局与人情世态;三染“点彩传神”,通过宝黛初会时“顾盼生辉”的细节完成人物定格。这种写法深得宋代米芾《画史》“积墨成象”之妙,又与清代恽南田“虚处传神”的画论暗合。
在当代视觉传播中,三染法依然焕发强大生命力。张艺谋电影《影》中水墨渐变的光影运用,正是三染法的现代转译;故宫文创产品《千里江山图》系列,通过“纹样提取-元素解构-场景再造”三重工序,让古画在马克杯上重获新生。这些案例印证了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凡画须得深意,层层见功”的创作真谛。
三染法的精髓在于“隔帘花影”的含蓄美学。正如曹公写贾府富贵不直言金银,却道“座上珠玑昭日月”,这种留白艺术在信息爆炸时代更显珍贵。当代自媒体创作可借鉴此法:用数据可视化完成“首染”,以人物故事实现“二染”,最终用情感共鸣达成“三染”,如此方能在碎片化阅读中构筑深度叙事。
当我们重读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贾政说“偌大景致,若用直笔,便失之呆板”,这句创作箴言穿越三百年依然振聋发聩。在5G技术重构传播格局的今天,三染法启示我们:真正的传播力不在分贝高低,而在意蕴深浅;真正的感染力不在直白露骨,而在余味绵长。
2025年10月25日
乙巳蛇年九月初五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