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重阳忆事》
文/宝君
鸿雁南飞天渐凉,
霜打落叶地金黄。
山川尽染枫似火,
麦浪翻腾稻谷香。
爱在深秋,
情满重阳。
近插茱萸,
遥寄安康。
听林海涛声,
看菊花怒放。
美景如画曾相识,
飘泊游子忆松江。
四季轮回皆规律,
万物关联话沧桑。




这首《重阳忆事》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岁月流转的感慨。以下从意象、情感、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意象:自然与人文的交织
自然意象的层次感
诗歌以“鸿雁南飞”“霜打落叶”“山川尽染”等意象勾勒出深秋的画卷,既有“天渐凉”的宏观气候,又有“地金黄”的微观细节,形成由远及近的视觉层次。而“枫似火”与“稻谷香”的对比,则通过色彩与嗅觉的联动,强化了秋日的丰饶与热烈。
人文意象的温情
“近插茱萸,遥寄安康”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典故,将传统习俗与游子的牵挂结合,赋予重阳节以人文温度。而“林海涛声”“菊花怒放”则通过听觉与视觉的感官体验,营造出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二、情感:漂泊与乡愁的双重奏
游子视角的孤独感
“飘泊游子忆松江”直抒胸臆,以“松江”代指故乡,点明主题。前文对秋景的铺陈,实为对故乡风物的追忆,“美景如画曾相识”一句,通过“曾相识”的模糊记忆,暗示游子与故乡的疏离感。
生命哲理的升华
尾联“四季轮回皆规律,万物关联话沧桑”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宇宙规律的思考,以“沧桑”二字收束全篇,既呼应了重阳节“敬老”的传统,又赋予诗歌以哲理性。
三、结构:起承转合的古典美
起承:景与情的铺垫
前四句以秋景起兴,通过“天渐凉”“地金黄”等意象,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基调。中间四句转入重阳习俗,以“爱在深秋,情满重阳”点题,形成由景及情的过渡。
转合:今与昔的对比
“听林海涛声,看菊花怒放”以动态描写打破前文的静态画面,而“飘泊游子忆松江”则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将眼前景与故乡情形成对比,强化了游子的孤独感。
四、语言:凝练与生动的平衡
动词的精准运用
“打”“染”“翻腾”等动词,既保留了自然景物的动态感,又避免了堆砌之嫌。如“霜打落叶”中的“打”字,既写出了霜的凌厉,又暗含了生命的脆弱。
对仗与节奏的和谐
全诗采用七言与五言交替的形式,如“近插茱萸,遥寄安康”与“听林海涛声,看菊花怒放”形成工整对仗,既符合古典诗歌的韵律要求,又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总结
这首《重阳忆事》以重阳节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命规律的思考。语言凝练生动,结构严谨,既有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又兼具现代诗歌的哲理性。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