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又重阳
林舒兰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登高节”、“老人节”,是一个寄托着对生命长久以及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当清爽的秋风拂过山野,当灿烂的菊花长满枝头,我们在这个属于长辈的节日里,不仅可以重温古老的仪式,更可以在攀登一段名为“时光”的山路,品茗他们岁月沉淀的深情。
一、 登高:一场与岁月和解的攀登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诗句,体现了重阳节最深沉的思念印记。古时,他们的登高,是为避祸祈福,而今天的我们,是为了让自我与岁月的对话。
起初,山路是轻快的。在年少时的我们总想一鼓作气冲到山顶,将父母远远甩在身后。但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放慢脚步,慢慢的走,迁就身后那不再稳健的步子。回眼望去,父母相互搀扶,他们走走停停的,他们的目光不再看于险峻的山路,而是路旁的花草树木、山间云雾。他们也不再催促我们“快一点”,我们也不再抱怨他们“慢一些”。总想时光应该慢一些。
爬上山的路,其实就像把一辈子走了一遍。小时候跟在爸妈身后,他们在前面砍断挡路的荆棘,指着亮处告诉我们该往哪走;现在换过来了,轮到我们牵着他们的手慢慢走,他们问的每句话都耐心答,遇到坎儿也先替他们把路铺平。
等真的一起站到山顶,往远处望,看见山连着山、云接着云,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之前走得腿酸、喘得厉害的那些累,好像被风一吹就没影了。这哪是只爬完了一座山啊,是把咱们和爸妈之间那些隔着年月的距离,也一并跨过去了。
现在再登高,早不是为了插枝茱萸应景。最难得的,是能跟爸妈肩并肩站着,一起看这秋天的好风景,心里满当当的。这一趟路爬下来,其实是咱们跟匆匆过去的日子,好好说了声和解。
二、 品糕:一块凝结时光味道的甜蜜
重阳糕,是重阳节最甜蜜的符号。那“糕”与“高”的同音寓意,这是朴实而真诚的祝福。对于现代人而言,一块重阳糕,不是普普通通的崇阳糕,它是一把开启记忆阀门的钥匙。
记得童年时,重阳糕是外婆厨房里飘出的糯米香,是蒸笼揭开时那团白雾雾的热气,是点缀在糕点上五颜六色的果脯。那时,我们只知道品尝舌尖的甜,却读不懂长辈们眼中那份殷切的期盼——盼我们快快长大,盼家宅步步高升。
如今,我们可以在那些不同的糕点房买到各种口味的“重阳糕”,它们外形更精美,用料更讲究,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少的,或许是那带着烟火气的手工制作,或许是那份只属于家的味道。直到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尝试着为父母蒸上一块糕,虽然形状笨拙,味道也可能一言难尽,但在他们脸上的是绽放的、如孩子般满意的笑容时,我们才恍然大悟:重阳糕的甜,不是于糖加了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有那份心意与时间。
我们品尝的,又何止是一块糕呢?我们品味的,是传承,是试图用真心去亲手制作的食物,去回报那漫长岁月里数不清的养育之恩。这份甜,一直从舌尖暖到心底。
三、 敬老:一个需要日日践行的承诺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更鲜明的时代意义——敬老孝亲。然而,“敬老”不应只是过节时的表现,更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自觉行动。
在这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会陷入一种“数字鸿沟”式的孝心。我们习惯于在节日里发一个红包、说几句祝福、转发几篇养生文章,但是这些真的是他们需要的嘛?他们需要的或许是教会他们怎么使用智能手机和远方的我们视频,或许是耐心听他们讲一讲菜市场的物价和街坊邻居之间的趣事。真正的敬老,是可以理解他们的“慢”,并且接纳他们的“旧”,把他们努力的带入我们的“新”世界,而不是将他们排离在外。
重阳节的意义,像一座灯塔,在年复一年的这个秋日,提醒我们应该放慢匆忙的脚步,回头看看那些慢慢老去的背影。好像在告诉我们,爱是需要表达,则陪伴是最好的礼物。节日的仪式感终将会过去,最最重要的,是把这份心意融入到未来的每一个平凡日子里——一个视频,一次回家吃饭,一次耐心的指导,这些远比节日里隆重的形式更为珍贵。
结语
九月初九又到重阳,年年这天心里都盼着家人平安。这个老日子就像坛放了多年的菊花酒,初入口是插茱萸、赏秋菊这些老规矩的清香味,再慢慢品,就尝出了千百年传下来的文化厚味,到最后回味起来,倒像是尝遍了日子里的甜酸苦辣。陪着家里人往山上走,看远处的风景,咬一口软乎乎的重阳糕,顺手帮爸妈理理被风吹乱的衣领——做这些事的时候,哪里只是在跟着老传统走?其实是把自己和家里人的心意拴得更紧,也慢慢懂了日子该怎么过才实在。真希望咱们不只是到了重阳才想起要多惦记家里人,更能在平常的日子里,记着他们的好。多坐下来跟他们说说话,多陪他们走走路,这份实实在在的陪伴,比啥都更能暖人心。
作者简介:林舒兰,就读于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文秘专业,作品散见于《中国文学》《梧桐学派》及青年文学家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