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有信,寸草含情》
文/柳月
秋阳把石阶晒得温热时,茱萸的淡香已漫过街角的老槐树。2025年的重阳踩着千年的步履如约而至,这日的风里藏着双重暖意——既有登高望秋的清朗,更有敬老怀亲的温情,恰如第十届"九九重阳诗会"想要吟唱的岁月长歌。
携着竹杖拾级而上,才懂古人登高的深意从不是避灾,而是借山风舒展心怀。石阶上的苔痕浸着岁月,每一步都踩着秋的韵律:枫香漫过肩头,野菊在石缝间擎着细碎的金黄,远处的炊烟与流云在天际缠绵成画。登顶时风穿林梢,竟想起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的喟叹,原来这向上的脚步里,始终藏着华人对天地与亲情的双重敬畏。随手折枝茱萸轻嗅,清苦的香气里,是古今相通的安宁期盼。
下山时特意绕去老街的糕点铺,买了份九层叠起的重阳糕,"糕"与"高"的谐音里,藏着代代相传的祝福。推开家门,祖父正对着老相册出神,泛黄的照片里,年轻的他在重阳日的山顶举着菊花酒笑。我把热茶递到他手中,听他讲早年重阳陪曾祖母赏菊的旧事:"那时的菊园要走半里路,你曾祖母总说,菊花耐霜,人也要活得硬朗。"茶烟袅袅中,忽然懂得敬老从不是仪式,而是把长辈的岁月故事,妥帖地收进日常的闲谈里。
暮色渐浓时,窗外的菊花开得正好,绛紫与金黄交织成诗。这日的重阳,既有登高望秋的辽阔,又有绕膝承欢的温暖;既有茱萸佩胸的古意,又有茶酒相陪的今朝。正如诗会想要承载的,重阳从不是单薄的符号,而是藏在时光里的文化密码——让我们在秋光中读懂天地,在陪伴中感恩岁月,把每一份牵挂与敬意,都写成岁月里最绵长的诗行。
作者简介:柳月,就读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文秘专业,喜欢看小说以及写作,作品《苇叶上的河流》《岁月褶皱里的诗行》曾刊登中华精英文化专栏,并获得“珠江实业智慧人居杯”全国大学生写作创作大赛三等奖和“诗画帽峰•绿美广东”诗文、征集活动中 荣获一等奖。
举报